【来源:广河县融媒体中心】
从青丝到白发,从谋生手艺到匠心传承,他们用一针一线缝制出生活的温暖;用真诚与技艺赢得众人的口碑;用四十年的光阴与坚守织就了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本期“广影”故事带大家一起去了解——老裁缝周云霞夫妇的“匠心”坚守。

在广河县的一条老街上,有一家不起眼的裁缝铺,店面不大,却承载着周云霞夫妻俩四十年的光阴与坚守。自1985年起,从定西通渭远嫁到广河的周云霞,为谋生计,跟随家族中的一位阿姨学习裁缝手艺,并在广河县开设了这家小裁缝铺。

云霞裁缝铺
周云霞
嫁到这里来以后,为了维持生活就开始做这个了。当时是我们的一个阿姨做这个针线的,她是老裁缝,我看到这个能维持生活,比较好,所以我开始做了。

创业初期,裁缝铺门可罗雀,生意冷清。然而,周云霞夫妇并未气馁,他们将对裁缝工艺的热爱化作精益求精的执着——每一针都力求工整,每一线都讲究匀称,每一块布料都精挑细选。正是这份对品质的极致追求和始终如一的真诚服务,让他们的手艺日臻精湛。渐渐地,周师傅做的衣裳又合身又耐穿的口碑在街坊邻里间传开,小店的生意也蒸蒸日上,从最初门庭冷落到后来顾客盈门。

周云霞丈夫 张少华
只要你能说上样子,没有我们家里人做不上的衣服,都能给你做上,态度也好,尽量的能达到顾客的要求,三遍五遍的给她们改修都可以,用人心慢慢的把顾客的心拉拢来,能把钱挣下这就是最好的事情。生意最好的那几年,脸上也有光,吃的也好,穿的也好,高兴的时候还可以出去旅游一下、浪一下,能吃饱肚子就是最大的幸福。咱们农民,要求不能过高,能吃饱过得下去就可以了。

生意鼎盛时期,她们的店里曾招收十余名学徒,并且毫无保留地将毕生技艺倾囊相授,周云霞告诉记者,当看到学徒们掌握一技之长并且学有所成时,她比自己赚钱还高兴。裴俊娥是周云霞的弟媳妇,也是周云霞店里干的最久的员工,提起周云霞夫妻俩,她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徒弟 裴俊娥
我当裁缝也30年了,最早是我自己干,这个东西一个人也干不下去,所以我们的嫂子在做,我们是家族式的,所以我就参加进来了,参加进来以后人家对我们员工很好,我也一直跟着干,干了14年了。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周云霞的裁缝铺见证了广河的变迁,也见证了她自己的人生轨迹。从青丝到白发,从简陋的平房到宽敞的新居,周云霞夫妇用一针一线缝制出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周云霞丈夫 张少华
这几十年我们的所需所想都办到了,把儿女也抚养长大了,房子也修好了,不是太幸福但是能过得下去。

如今,随着成衣市场的冲击,裁缝铺的生意大不如前,但周云霞夫妇依然坚守在这方小小的天地里,周云霞告诉记者,只要还有人愿意找她做衣服,她就会一直做下去,令她欣慰的是,儿媳妇已经接过了这门手艺的接力棒,跟着他们学了五六年,现在已能独当一面。

云霞裁缝铺
周云霞
我也不想把我的一辈子的心血,就这样子扔掉,就想传承着下去,我的儿媳妇现在也学着做,儿媳妇现在什么都能做,做的也相当好,已经做了五六年了,现在我就想着把这个手艺传承着下去,坚持下去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是我的一份手艺,我也热爱我的这个手艺,所以就只要有人能来做的话,我还是愿意为她们服务,我的顾客们穿上出去高兴的话, 是我最大的欣慰。

四十年光阴流转,广河这片土地早已成为周云霞的第二故乡。在这里,她不仅收获了相濡以沫的爱情、其乐融融的亲情,更用一双巧手编织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她的故事,就像老街上的那台老缝纫机,朴实无华却饱含温度,讲述着一个普通劳动者对初心的坚守、对匠心的执着。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周云霞夫妇用四十年的坚守诠释了"工匠精神"最本真的模样——那是对手艺的敬畏,是对品质的追求,更是对生活的热爱。

云霞裁缝铺
周云霞
现在我在这边也40多年了,儿子们也40岁了,已经把这边认为是自己的老家,第二故乡,现在走到哪里去也不适应,还是觉得咱们的这广河好。
记者手记
采访结束时,夕阳的余晖透过玻璃窗洒在缝纫机上。周云霞夫妇又开始了他们日复一日的工作,缝纫机的"哒哒"声在店铺里规律地响起。看着他们专注的神情和娴熟的动作,我忽然懂得,所谓工匠精神,从来不是高不可及的神话,而是像周云霞这样的普通人,用一生的专注与热爱,把平凡的日子缝成了传奇。
记者:海燕燕 龙威 马秀琴
编辑:左婷婷
审核:王一婷
责编:马小鹏
主编:顾楚波
总监制:马吉志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