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劳模工匠对话 大学生寻找劳动在学段间的融会贯通

“小时候您对劳动的最初认识是什么?”“第一次独立完成一件作品或任务是什么?”“在技艺成熟的过程中,您是否总结出自己独特的窍门或工作法”……近日,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的内在机理和实践路径》为依托,浙江财经大学组织“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调研”实践服务团,通过深度对话全国劳模、探访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调研中小学课程等形式,求解一个时代命题:劳动的精神、技能与价值,如何真正跨越学段壁垒,在大中小学间实现一脉相承的融会贯通?

在与全国劳模孔胜东、丁卫松、黄丽娜对话后,实践团成员竺盼妤感触很深:“他们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说的话也不同。鼓励小学生‘劳动就是学着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鼓励中学生‘多动手试试,别怕失败’;鼓励大学生‘把本事学好,以后为社会担起责任’。”

在台州,实践团成员更是体会到了劳动精神在不同年龄中的传递要“量身定做”的现实意义。沙埠青瓷传承人陶正生为不同年龄的孩子编写了陶艺书:小学生学捏简单的碗碟,了解青瓷故事;中学生可以尝试复杂的拉坯,感受到瓷器工艺的神奇;大学生可以学习烧窑的关键技术,领略瓷器制作的工艺技术。之后,在走访当地多个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时候,实践团员发现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一个共同特点,即他们对“进门”的大中小学生都采用了分层教学,在展示非遗技艺的同时也在思考如何让传统工艺传承下去并且在时代变革找到创新性的突破点。

“哇,小学的劳动课太有意思了!”实践团成员虞易刚踏出北京师范大学台州实验学校的校门,就忍不住和队友分享见闻,“他们浇水、捉虫、摘菜,简直是在‘玩’中学劳动!”据悉,实践服务走进浙江省内8所中小学,调研了各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实践活动的开展、劳动素养评价、劳育基地的设置等方面内容。

“中学那会儿,劳动教育课基本‘藏’在社团活动里。到了大学,学校专门给我们全体大一学生开设了《大学生劳动教育》必修课,有理论也有实践——像插花、烧箔画、烤蛋糕等。”实践团成员张斯函对比着不同学段的经历,语气里带着一丝思考,“劳动的精神内核当然是一脉相承的,但回头想想,从中学社团到大学课堂,劳动技能和认识的提升,好像缺了道连贯的阶梯。”

调研归来,实践团成员殷宏玥怡豁然开朗:“劳动教育的‘贯通’不是硬凑,而是让不同年龄段的人,都能在劳动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从感受美,到学习技能,再到思考传承与创新。”

从精神引领到学段贯通,从文化根脉到实践创新,浙财大学生将调研感受记录下来,里面不仅有对如何打通劳动教育“学段墙”的切身感悟,还有他们希望能为全国探索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