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业的浩瀚星河中,总有一些人物的光芒格外耀眼。他们的故事,犹如一部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激励着无数逐梦者奋勇前行。今天,要讲的这个人,农民出身,初中毕业,不懂电脑,甚至连微信都没有,却凭借着非凡的勇气与智慧,将看似夕阳的产业,打造成了世界五百强企业。90%的苹果手机壳体都出自他名下的企业,而他本人,却只用 200 元的手机。他让 16 万名员工都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大房子,却被外界笑话 “人傻钱多”。他,就是山东魏桥创业集团的掌舵人 —— 张士平。在那个瞬息万变的商业时代,他究竟是如何创造出这般令人惊叹的商业奇迹?

1946 年,张士平出生在山东魏桥镇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饥饿,成为了他童年记忆中挥之不去的阴影。初中辍学后,为了生计,他进入镇棉油厂,成为了一名搬运工。百斤重的棉花包,压弯了他的脊背,却压不垮他内心的坚毅。工友们怨声载道,他却默默坚持,每天比别人多跑几趟,用汗水书写着对生活的不屈。

1981 年,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35 岁的张士平临危受命,接手了濒临倒闭的第五油棉厂。走进车间,满地棉絮、破碎的玻璃窗,甚至工人随地大小便的痕迹,让人心寒。然而,张士平没有丝毫抱怨,而是以身作则,拿起扫帚带头清扫。面对众人的质疑,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决心。在计划经济的束缚下,他敢于突破常规,带领业务员远赴河南、安徽,收购大豆、花生,还推出超定额计件工资制。这一系列大胆的举措,让这家濒临破产的小厂,一年内利润飙升至全国供销系统榜首,也让所有人对他刮目相看。

1999 年的那个深夜,纺织车间突然停电,机器停转,纱线断裂。这次停电,如同导火索,点燃了张士平内心反抗的火焰。面对国家电网高昂的电费,他毅然决定自建电厂。这一决定,遭到了各方的反对,但张士平没有退缩。顶着巨大的压力,魏桥自备电厂顺利建成,并且通过 “热电联产”,将一度电的成本降至 0.2 元。这不仅解决了企业的用电难题,还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了廉价的电力支持,张士平将目光投向了电解铝行业。尽管遭到了行业巨头的嘲笑,但他毫不畏惧。带着工程师跑遍全球,他在挪威发现了一台 600 千安的巨型电解槽。面对外国专家的质疑,他果断拍板买下。事实证明,他的决策是正确的。这条生产线不仅规模全球最大,污染物净化率还达到了 99.8%。10 年后,魏桥铝业成功登上世界铝业的巅峰,苹果手机的铝板、奔驰车的轮毂,都印刻着 “魏桥制造” 的标志,向世界展示着中国制造业的实力。

在魏桥工业园,保安巡逻时都格外留意垃圾桶,因为他们要防止董事长张士平去翻垃圾。张士平生活极为节俭,一部 200 元的诺基亚手机用了十年,常年穿着厂服,出差只坐经济舱。一次,秘书为了接待外宾,在他办公室摆放了花瓶,却被他立刻撤掉,在他看来,这些东西无法为企业创造价值。

然而,对待员工,张士平却慷慨无比。当地房价每平 6000 元,魏桥自建 760 万平方米住房,以 2000 元的低价卖给工人;员工看病,公司医院收费不到市价三成;孩子考上大学,企业还会送上奖学金。当有高管提议放弃盖员工房,转而投资房地产时,张士平坚决反对,他认为要让 16 万员工活得有尊严。

在管理上,张士平则秉持着严格的原则。车间里流传着 “宁惹阎王,莫犯老张” 的说法。煤炭采购出问题,他一次性开除 20 人;高管开会迟到,当月奖金全部扣除;自家儿子在非洲开矿超支,也照样写检讨张贴公告栏。正是这种严格的管理,让魏桥创造了诸多奇迹,21 万千瓦热电机组 10 个月建成,新款棉布三天打样出货,旗下 10 个生产基地能按小时调整生产线。

当互联网和房地产行业蓬勃发展,无数人劝张士平转型时,他却不为所动。温州商人拉他炒房,他婉拒道:“地皮上种不出棉花。” 马化腾邀他参加互联网大会,他以不会用微信为由推辞。在他心中,制造业才是国家的根本,是魏桥的立身之本。事实也证明,他的坚守是正确的。2014 年全球铝业亏损,魏桥却净赚百亿。他的成功秘诀,就是 “设备买最贵的,成本压最低的,管理搞最严的” 这一朴实却有效的 “土办法”。

2019 年 5 月,张士平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葬礼当天,16 万员工自发佩戴白花,魏桥镇的街道被挤得水泄不通。他的墓志铭简单而质朴:扛过棉花包,办过电厂,带大伙儿吃过饱饭。如今,魏桥的纺织机依旧轰鸣,铝水依然沸腾,他的精神,也永远激励着魏桥人奋勇前行。

张士平的故事,是一部充满奋斗与坚持的传奇。在这个追名逐利的时代,他用最纯粹的方式,诠释了什么是企业家精神。他告诉我们,成功并非遥不可及,只要有梦想,有决心,有行动,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就能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