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技术为刃 向创新而行——记太原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吴波

  在铁水奔流的高炉生产线上,焦炭如同跳动的黑色心脏,支撑着整个高炉炉况的骨架。在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炼铁厂,吴波用15年光阴将青春熔铸进焦炭品质提升事业。身为炼铁厂生产技术室焦化配煤首席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吴波用一项项突破性成果,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着不平凡的价值。

  敢闯“无人区”,构建行业标杆体系

  在炼焦行业,构建科学的焦炭质量管理体系曾是困扰众多企业的技术难题,而吴波选择迎难而上,主动承担起山西省煤基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精细化智能配煤系统开发和工程示范”的重任。

  项目推进过程中,吴波化身“多面手”,既要规划项目总体工艺路线图,精准把控各节点推进工作,又要深入分析煤质指标、煤岩指标对焦炭质量的影响。他亲自带队考察国内外先进设备,建立起一套从小型试验装置到中型实验验证的全链条配套体系,不仅填补了企业在配煤研究设备上的空白,更为后续科研工作提供了坚实保障。

  攻克硬件难关后,吴波将目光投向技术核心——构建配煤优化方案与质量预测模型。他带领团队收集了数千份煤样信息和大量的实物样品,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实验与数据比对,终于成功构建出一套适用于太钢用煤现状的配煤优化方案,并开发出精准的焦炭质量预测模型。  

  但吴波并未止步于此,他带领团队继续深入研究配煤结构优化和焦炭质量管控的共性问题。最终,将诸多研究成果系统整合,构建起全要素智能配煤系统。相关技术成果荣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成为行业争相学习的典范。

  勇啃“硬骨头”,改写配煤成本纪录

  2022年起,吴波敏锐察觉到行业变革的趋势,主动发起了一场配煤结构优化的攻坚战。

  他先从基础环节入手,与采购、技术等多个部门展开深度协作,对煤罐配置进行优化。经过反复论证和方案调整,成功腾出2个储配一体煤罐,为配煤结构优化提供了关键的仓储空间。而后结合太钢实际情况和山西本地炼焦煤资源结构特点,大胆提出了“提升瘦煤、1/3焦煤等煤种比例,控制肥焦煤配用比例”的创新思路。

  随后,吴波带领团队一头扎进实验室和生产现场深入研究,开发新资源、拟定新标准。2023年,最终形成适用于太钢焦化焦炉工况的较低比例肥焦煤配用技术。这一技术突破,将高价格的肥焦煤比例从80%大幅降低至66%,实现了配煤结构的跨越式优化,当年就为公司节约配煤成本2.82亿元。

  2024年,面对更为复杂的资源形势,吴波及时转变用煤思路,从使用简配煤逐步转向高品质肥焦煤的应用,有效应对了骨干煤种资源不足的问题。同时,他进一步完善进厂用煤指标管理体系,实现了全流程、全方位的严格管控。通过一系列举措,在焦炭质量显著提升的基础上,肥焦煤比例进一步降至65.52%,全年实现配煤结构降本1572万元。近3年来,累计实现配煤结构降本3.7亿元,创造了行业降本增效的新纪录。

  凝聚“向心力”,点燃团队创新引擎

  吴波说,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队的智慧才是创新的源泉。他牵头创建了太钢公司级职工创新工作室。3年来,吴波带领工作室实施创新课题41项,成果荣获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1项、山西省“五小”创新大赛成果奖2项、太原市“五小”创新大赛成果奖2项。他领衔的工作室也先后获评太原市级、山西省级创新工作室。

  从构建科学的焦炭质量管理体系,到实现配煤结构的重大优化;从个人技术突破,到带领团队创新发展,吴波用智慧和汗水诠释着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他先后获得三晋英才拔尖骨干人才、中国宝武铜牛奖、山西省机冶建系统现场英雄等诸多荣誉。但荣誉的光环并未让他停下前进的脚步,在炼焦生产的一线,吴波依然保持着对技术创新的执着追求,以满腔热忱继续书写着自己的创新传奇。

太原日报‬ 记者 阎轶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