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深化产学研用一体化融合 助力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

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秉持“育人崇德、创新为用”的教育教学宗旨,积极落实“学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OBE(成果导向)理念。学院动画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数字艺术工作室课题组依托人工智能持续改进和完善“学、研、产、用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引擎,推动传统影视文化艺术产业转型升级,创新AI影视文化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为影视行业输送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积极创新教学模式

学院将“人工智能+”作为创新驱动战略,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加快推进影视文化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创新的步伐,多举措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产学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

学院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先后开设多批动画专业“订单班”,通过校企共建课程体系、“双导师”联合授课、项目化实践教学等举措,让“订单班”的学生在接受传统课堂教学的同时,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和实践任务。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实现学有所成、学有所用。首批动画专业“订单班”毕业生累计完成商业级动画项目近10项,并与多家头部企业完成签约。

基于文化强国建设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学院举办2024届动画与数字艺术系毕业作品展,一百多件优秀作品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学生创作与探索的成果。以“城·记”和“人物微纪录”为主题,开展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纪实影像工作室2021级、2022级期末答辩分享交流会,学生深入一线,调研城市自然、人文特色,挖掘人物故事,创作出多部有思想深度的纪实作品。

推动学科交叉融合

学院推动人工智能、三维动画与计算机科学等领域深度交叉融合,积极探索多模态AI内容生成技术,以进一步丰富影视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培养既精通影视制作又熟练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以学校成立中国人工智能艺术教育协同创新平台辽宁省分中心为契机,积极调整课程结构,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传统的影视教育体系之中,培育具备跨界融合能力的影视人才。强化与国际影视教育机构的合作与交流,积极引进前沿AI技术和先进教育理念,以确保教育内容与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求紧密相连,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影视产业链中的全面智能化升级。学校举办探讨“人工智能艺术的观念与进展”等活动,学院工作室不断提升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协同作业效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积极推动影视制作、发行及营销等核心流程的数字化转型,力求构建一个高度智能化、协同化的影视产业生态系统。

学院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传承与发展中华文化,致力于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影视品牌。举办AI赋能数字化教学的实操工作坊及AI在教学中的创新应用专题培训,旨在推动产学研的深度合作,进而建立开放的AI平台,促进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在构建AI影视文化艺术产业的生态体系、创新机制及完善市场机制的过程中,各个环节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技术革新、产业链协同、政策支持与法规建设、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等多个维度出发,全方位推动AI影视文化艺术产业繁荣发展。

开展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

在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层面,学院与日本数字好莱坞大学、英国提赛德大学及意大利那不勒斯美术学院展开深入合作;同时,深化与国际影视组织的联系,积极推广中国的AI技术标准,鼓励中国影视企业积极走出去,在国际项目中广泛应用AI技术。加强国际人才交流,专注培养AI影视领域的专业人才,推出高质量影视作品,利用AI技术进一步提升国产影视作品的国际影响力,强化与国际影视发行机构的合作关系。以“一带一路”纪录片研修班考察学校西山湖校区为契机,构建影视AI创新走廊,整合技术、设施及人才资源,激发创新活力。设立影视AI共享工场,提供技术支持与创意孵化服务,以实现资源共享,降低成本。开发AI影视研发体验项目,促进文旅融合,提升旅游品质和文化内涵。建立影视AI产业发展评估体系,对产业发展进行监测与评估,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学院努力探索发挥科研育人功能,积极开展“科研+”系列行动,将体现学科发展前沿的高水平科学研究与高水平教学活动整合起来,共同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学院承办电视及网络视听艺术高质量发展研讨会,邀请辽宁省网络视听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会,共同探讨高校与行业携手育人的路径,汇聚产学研协同育人力量,为影视传媒与网络视听行业发展注入更多创造力。持续深化产学研融合的横向课题建设,承担《辽宁(大连)红色旅游IP红色动漫形象设计》项目,通过对辽宁省红色旅游与动漫形象设计方法进行融合研究,与大连乐动互娱科技公司合作开发了辽宁(大连)红色旅游的IP形象设计;《辽宁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的建议》将三维技术、人工智能与增强现实技术融入产业开发中,对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古城文化进行宣传,助力辽宁省文化科技产业持续发展,充分体现了学院产学研用联合育人的实效。

(作者:赵忠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