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也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渗透在每个个体的举手投足间。
全国文明城市是一项含金量极高的城市荣誉,更是一座城市综合实力、形象魅力、发展活力的集中体现。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京召开,经严格规范的复查评估和认定命名,中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决定:包头市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授予土右旗全国县级文明城市称号。这些来之不易的成绩,是包头的骄傲,也是每一位市民的勋章。

衡量城市的文明水平,既看颜值,更看气质。一座城市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基础设施、自然环境,更体现在市民素质、文明风尚等方面。多年来,我市始终把增强社会治理能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与涵养市民文明素质摆在重要位置,收获硕果满枝。从街头巷尾的随手捡起垃圾、斑马线前的耐心等待、诚信经营、文明养犬,到实施“夹心房”改造工程、打通断头路、新建口袋公园和小微绿地,再到“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包头的文明底色,由千万市民共同绘就。包头的城市温度与文明厚度更因每个人的点滴行动而愈发鲜明。
文明体现在城市的每一处细节,细节的打磨,需要凝聚每个人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发挥“12345便民热线”“行风热线”“一线调查”“市民随手拍”和包头文明网“市民留言板”等监督平台的作用,包头将城市治理的“放大镜”交到市民手里,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激发文明新活力。常态化开展“童心向党”“强国复兴有我”“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让文明从抽象概念变为可触可感的鲜活故事,形成每个人文明行动的“坐标”。

文明城市建设,固然是城市更新的需要,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意,但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市民共享红利福祉。这是一个需要不断培育和不断强化的过程。唯有全体市民共同参与,文明意识才能逐步唤起,文明行为才能自发持续,文明成果才能普惠共享。
城市之兴,居者皆有其责;城市之美,居者应尽其力。一座城的文明,终将回归到人的文明。包头的今天,是所有市民用善意与自觉共同托举的成果;包头的明天,更需要每个人以“主角”之姿接续奋斗。当文明成为本能,当担当化为习惯,“草原钢城”必将以更从容的姿态,书写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发展的新篇章。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苗雨蔚)
(图片:包头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