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轻拂,万物竞发。日前,全国第37个爱国卫生月现场活动于温婉秀丽的江苏省苏州市启幕。步入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被赋予新的内涵与使命。在活动现场交流中可以看出,从改善城乡环境的每一处细节,到守护群众身体的健康防线,再到关注心灵的细微举措,爱国卫生运动正深度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体重管理不等于减肥”
南京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励建安教授自64岁开始规律跑步,到72岁时成功跑完了100个全程马拉松,获得“百马王子”称号。活动当日,他作为健康江苏形象大使来到现场。
励建安是健康体重管理的受益者。“曾经,我的体重达到83千克,那时身体也出现骨质疏松、高血脂等不少健康问题,免疫力也比较低。”他回忆,2016年,64岁的他踏上运动锻炼之路,从慢跑开始,逐步加大运动量。起初只能跑3公里的他,如今已参加了107场马拉松。
长期坚持循序渐进地锻炼,让励建安体质显著增强,健康水平大幅提升,骨质疏松等症状和不适也消失了。他介绍,他的体重现在稳定在68~70千克。
“体重管理不等于减肥,重点是减少脂肪、增加肌肉,最终目标是全方位提升健康水平。”交流中,励建安着重指出,健康体重管理涉及运动、营养、心态及日常生活行为方式等多个相互关联的因素,尽管遗传因素不可控,但前4个因素完全在人们的掌控范围内,这些是健康体重管理的关键所在。同时,他提醒要避免追求快速减肥。通过药物、过度训练或节食等方式快速减重,不仅对健康有害,而且体重容易迅速反弹。
健康体重与饮食营养密切相关。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及专业机构先后颁布了成人以及儿童青少年的肥胖食养指南等。“大家如果留心观察,就会发现这些指南秉持同一个原则,即把控总能量摄入,保持合理膳食结构,尽量减少高能量食物的摄取。”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何丽研究员说。
如何吃出健康体重?何丽表示,人们日常摄入的宏量营养素主要是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其中主要供能的是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在控制体重过程中,可适当减少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摄入,但优质蛋白不可或缺。”对于优质蛋白的来源,何丽给出了排序,依次为鸡蛋、鱼虾、鸡鸭鹅肉、瘦牛肉、瘦羊肉、瘦猪肉及所有大豆制品。此外,维持身体健康,还需摄入优质脂肪酸、膳食纤维、各类矿物质、维生素,以及植物化学物质和生物活性成分等其他膳食成分。
让心灵沐浴阳光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当下,全球受精神健康问题困扰的人数却在持续攀升,令人忧心。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谢斌表示,大多数心理行为问题若能在早期被识别,并借助生活方式调整等基础干预手段,往往能收获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在医学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下,即便是一些所谓的重型精神疾病,只要做到尽早诊断、规范治疗,患者也完全有可能康复,重新回归正常的学习、工作与生活。
“从个人层面出发,我们要学会自我觉察。”谢斌说,每个人都应掌握一些实用的自我调适的技巧,打造属于自己的“情绪急救箱”。比如,学习松弛技术来缓解压力,养成倾诉的习惯以排解情绪等。在自身难以应对心理问题时,务必勇敢寻求专业帮助。家庭应当成为心灵的避风港。时刻关注亲人的情感需求,特别是在升学、失业、亲人离世等特殊且关键的时刻,家人的陪伴与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他提示,从社会层面来看,要构建温暖有力的支持网络,校园、职场、社区都应加强心理关怀与心理服务,专业机构和人员更是肩负重任。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通过“600号”画廊、“600号”文创及“600号”系列科普等,使一家传统的精神病医院展现出温暖、幽默且专业的形象,让追求心理健康从曾经令人忌讳的话题转变为大众可切实触摸、自然讨论的生活议题。
谢斌表示:“守护心灵健康,从认知迈向行动,每个人都能从5件小事做起。”这5件小事是:转发一条科普内容,以实际行动破除“抑郁症不是病,是矫情”等谣言;认真倾听他人求助,用“我在听”传递理解与陪伴,取代“你应该”这类生硬的说教;亲身体验一次心理热线沟通,提前了解在遭遇心理困惑时获取帮助的途径;学习一种心理急救技能,使自己在必要时刻能够成为他人的心理救护员;参与一项心理健康活动,让扫除心理阴霾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行动。
“当我们不再将心理困扰视为耻辱或禁忌,当每一个心灵都能毫无负担地求助且能够及时获得必要援助时,我们才算真正踏入了文明社会。”谢斌说。
众人的事情和众人商量
健康的环境与居所,对提升群众健康水平和幸福感颇为重要。活动中,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宓鹏远作为基层代表来到现场,分享了该镇打造健康乡村的经验与成果。
“乡村是农民群众共同的家园。”宓鹏远介绍,径山镇坚守“众人的事情和众人商量”的健康治理理念,搭建起健康乡村民主协商共同体,充分激发各方参与健康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径山镇盛产茶叶,茶多酚有益健康的理念在当地深入人心。鉴于此,径山镇特别创立了“茶多分”健康积分奖励机制,把环境卫生、志愿服务等工作纳入积分管理体系,以此激励村民踊跃投身村社区的共建共享工作。
比如,在乡村环境治理中,径山镇大胆推行“无保洁员村”的环境整治模式,组建“一村一队”的爱国卫生志愿队伍,全体村民共同参与,全力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实现了从以往“政府干群众看”到如今“政府群众一起干”的积极转变。
在健康设施建设方面,径山镇已建成6个健康公园,新增30余个口袋公园,健康步道累计里程达89.6公里。其中,“环浙步道”工程从径山镇起始。该工程将浙江省内山区的步道串珠成链,形成上万公里的步道网络,为喜爱徒步、跑步等运动的群众提供了极大便利。
江苏省苏州市早在2000年便建成了全国首个国家卫生城市群。如今,苏州人均预期寿命高达85.21岁,主要健康指标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处于领先地位。
苏州市副市长季晶介绍,苏州在2001年就极具前瞻性地将健康城市建设纳入城市发展战略。20余年来,苏州相继制定并实施一系列健康城市行动计划,将健康理念全方位融入各项政策。全市各级政府每年都会精心安排一批与健康相关的民生实事项目,2025年共有19个项目落地,财政投入18.93亿元。“十四五”以来,重大医疗卫生项目累计投入资金超400亿元,这一数字是“十三五”期间的4.2倍。
秉持城乡一体化发展理念,苏州致力于将健康内涵延伸至每一个社会细胞。目前,该市已成功建成637个省级健康村社区,省级健康乡镇占比达87.5%;打造出总里程达5500公里的健身步道,基本形成“10分钟体育健身圈”,全市1/3的学校体育场馆免费向公众开放,极大地便利了市民健身锻炼。

文:健康报记者 高艳坤
编辑:杨真宇
校对:马杨
审核:秦明睿 叶龙杰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66JHZOTZ】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