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助推怀化文旅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以怀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李坚
文旅产业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怀化地理位置独特,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怀化市委、市政府积极推动文旅项目建设,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然而,怀化地处内陆,吸引投资和拓展市场难度大,且文旅产业急需专业人才。地方高校,特别是怀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凭借其科技和人才集聚优势,有望在推动地方文旅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怀化市文旅产业发展现状
怀化文旅产业的发展态势是地方高校参与其中的重要背景。从资源、规模、政策三方面来看,怀化文旅产业发展的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活力与潜力。
怀化位于湖南西部,是多民族聚居地,自然景观有雪峰山、借母溪等;历史文化遗迹包含洪江古商城、高庙遗址等;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如侗族大歌、苗族银饰制作技艺独具特色。同时,怀化拥有59个A级以上旅游景区、345 处风景名胜和210座古城古镇古村。
近年来,怀化文旅产业发展迅速,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新增多个景区和度假区,接待游客与旅游总收入稳步增长。“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等文旅IP火热,第五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的落户,提升了怀化知名度。文旅产业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成为经济重要支柱。
湖南省和怀化市出台系列政策,湖南将文化旅游产业列为怀化三大核心产业之一,怀化制定了《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1—2025年)》等产业发展规划和系列扶持政策,从资金、土地、税收等方面助力文旅产业发展。
二、怀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文旅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与现状
高校凭借自身优势,在怀化文旅产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怀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积极发挥作用,为地方文旅产业做出了贡献。
专业发展与人才支撑。学校设有音乐表演、数字媒体等文旅相关专业,师资力量强。在教学实践中,将地方手工艺术纳入教材,开发民族精品课程,培养了《哪吒》参与方深圳洛克特视效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视效导演聂华军等众多优秀校友,为文旅产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文化传承与创新举措。作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示范基地,将非遗文化纳入教育体系,开展文化活动,挖掘非遗元素打造演出作品,创办文创企业,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成果显著。
文旅演出的积极参与。凭借专业优势,学校积极参与文旅演出,学生通过演出得到锻炼,学校受邀参加历届怀化旅发大会、群众文化艺术节各类活动,推动怀化文化旅游演出发展。
社会服务的多元实践。加强校地合作,学校响应中方县需求合作共建图书馆,为地方群众带来了便捷的文化服务,成为服务地方发展的重要平台。同时,学校积极助力乡村振兴,在会同青郎、辰溪大水田乡等地开展“校村联创”,为怀化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做贡献。
三、地方高校助推怀化文旅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地方高校在怀化文旅产业发展中有所作为,但也面临着诸多阻碍。
人才培养适配性欠佳。课程体系与地方文旅市场需求脱节,理论多实践少,对新兴领域涉及不足,难以满足企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校企合作层次较浅。合作形式单一,集中在演出参与和实习基地建立,人才培养核心环节合作少,缺乏长效机制,难以实现共赢。
文化资源转化乏力。文化研究成果转化为文旅产品的能力弱,部分资源开发不足,已开发产品创新性和吸引力欠缺,限制文旅产业品牌塑造与市场拓展。
四、地方高校助推怀化文旅产业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为解决以上问题,探寻有效的解决路径与策略至关重要。我们建议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举措,以推动地方高校与怀化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
优化专业设置,创新人才培养。精准定位专业方向,动态调整专业布局,增设新兴专业,内涵建设传统专业;推进产教融合,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内培外引,打造 “双师型” 师资队伍。
深化校企合作,达成协同发展。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强化政策支持与创业扶持;拓展合作深度与广度,共建产业学院、开展技术研发等;搭建平台,促进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
加强资源挖掘,促进创新利用。整合多学科力量,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建立数据库;成立创意研发中心,推动文化成果转化;开展多元文化教育活动,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地方高校助推怀化文旅产业发展潜力大但挑战多,通过优化专业、深化合作、挖掘资源、提升科技等策略,有望实现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未来,地方高校应紧跟科技和产业发展,发挥优势,政府也应加大支持,共同推动怀化文旅产业成为全国影响力的支柱产业。
(本文系怀化市哲学社会科学委托重点课题(课题编号HSP2024ZDD33)成果摘登,课题组组长李坚,成员宋祖荣、刘璐、梁萌、吴思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