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视频主导的网红城市时代,一个困扰城市管理者的核心问题是:视频内容如何真正转化为旅游收入?热度与流量能否带来实质性的经济效益?一条爆款视频与一座城市的GDP增长之间,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关联?
《新京报网红城市潜力报告(2025)》通过对美食、旅游类视频内容对旅游经济目标(旅游收入、旅游人次、个人消费)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首次揭示了视频内容与旅游经济之间的转化密码。
流量的经济学:视频内容如何转化为旅游收益
通过构建“视频内容旅游经济转化率”的对数弹性模型,对视频内容各项指标以及网络达人进行分析,以呈现其对旅游经济的影响程度。弹性系数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学概念,直接反映了各因素对目标变量的敏感度和影响程度。
本次分析采用的模型为:log(经济指标) = β₀ + β₁×log(播放量) + β₂×log(互动量)+ β₃×log(转发量) + β₄×log + β₅×log(网红达人数量) + ε。
其中,模型中的互动量 = 点赞数 + 评论数。系数β₁、β₂、β₃、β₄、β₅直接表示为弹性,例如β₁=0.3表示播放量增加10%,经济指标预期增加3%。
本次分析只考虑美食和旅游(旅行)相关的数据。城市样本是由截至2025年4月10日已公布旅游总收入、总人次的48个城市构成,包括已公布相应旅游经济指标增长率的城市。
通过模型计算分析发现,互动量和收藏量是影响旅游经济指标的主要正向因素,而播放量和转发量则表现为负向影响。这一发现与传统“流量为王”的营销思维形成鲜明对比。
比如,对于旅游总收入,各因素的弹性系数绝对值总和高达4.22,远大于1,表明网红经济对旅游总收入具有显著的规模报酬递增特性。互动量(点赞+评论)弹性系数高达1.19,意味着互动量每增加10%,旅游总收入预期增加11.92%。然而,播放量弹性系数为负值(-1.42),表明简单的播放量增长可能对旅游收入产生负面影响。

视频内容营销:对提升消费水平影响有限
基于模型的研究分析发现,短视频内容对不同旅游经济指标的影响差异,呈现出三个显著特点。
首先是规模报酬特性差异。旅游总收入、旅游总人次、个人消费均表现为规模报酬递增,但弹性总和分别为4.22、2.90和1.29,差异明显。以个人消费为例,各因素的弹性系数整体较小,最大的互动量弹性也仅为0.38,意味着互动量增加10%,个人消费仅增加3.80%。这表明视频内容对个人消费水平的影响相对有限,个人消费可能更多受到城市消费环境、物价水平等其他因素的影响。换句话说,视频内容营销更适合扩大旅游总体规模,但对提升单次消费水平的影响相对有限。
其次是互动质量的差异化作用。互动量对所有指标均显示正向弹性,而转发量却呈现负向影响。这表明用户深度参与(评论、点赞)有助于经济转化,而简单的社交传播可能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实际上,这一现象在网红城市中屡见不鲜——某些“爆款视频”带来了大量围观者,但这些围观者并未转化为真正的消费者。
最后是播放量的负向效应。所有三个模型中,播放量均显示负向弹性,这个一致性结果进一步证实了简单追求流量的负面效应。这意味着盲目增加播放量可能大幅降低转化效率。这一发现提示,城市应转变营销思路,从追求“量”转向追求“质”,注重与潜在游客建立情感共鸣和价值共识。
城市分类解析:不同类型城市的转化策略
对于不同类型的城市,其与视频内容相关维度的相关性也呈现出显著特点。
按照经济规模,本次分析中将城市分为三类:GDP过万亿元的“万亿级城市”、GDP位于5000亿元-1万亿元之间的“经济大城市”以及GDP在5000亿元以下的“经济发展型城市”。

基于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视频互动指标对不同GDP规模城市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在万亿级城市,美食视频对旅游总收入(相关系数高达0.93)和旅游总人次(相关系数0.95)的影响极为显著,而旅游视频对个人消费(相关系数0.76)影响更大。相比之下,经济发展型城市和经济大城市则主要受旅游视频影响,相关系数分别为0.50和0.46(对旅游总收入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发展型城市中美食视频与旅游总收入和旅游总人次甚至呈负相关,这表明GDP水平较低城市的网红效应转化机制可能与高GDP城市存在差异。在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城市,单纯依靠美食视频可能无法有效转化为旅游收入,需要更全面的旅游体验和配套设施支持。

按照人口规模划分,视频互动指标对不同人口规模类型城市的影响也存在明显差异。在超大、特大城市,美食视频对旅游总收入(相关系数0.71)和旅游总人次(相关系数0.74)的影响较大,而旅游视频对个人消费(相关系数0.63)影响更显著。类似地,在Ⅰ型大城市,美食视频对旅游总人次的影响显著(相关系数0.77)。
相比之下,Ⅱ型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的视频互动指标相关性整体较弱,且中等城市中美食视频甚至与旅游总收入和个人消费呈负相关。这表明网红效应在中小规模城市中的作用机制可能更为复杂,仅靠视频内容难以实现经济转化,还需要配套其他发展策略。
不同城市如何实现更好的经济转化效果?
虽然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但基于这些发现,不同类型城市还是可以采取相应的差异化视频营销策略,以实现最优效果。
比如,万亿级城市应充分发挥在美食视频方面的优势,重点发展高质量美食内容,优化收藏和分享指标。这类城市基础设施完善、消费场景丰富,美食视频更容易转化为实际消费行为。例如,北京、上海等城市可以打造沉浸式美食体验,通过精品短视频呈现城市美食文化,并配合线下特色餐饮街区建设,形成线上传播与线下消费的良性循环。
经济大城市则应平衡发展各类内容,注重差异化定位。这类城市既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又具备差异化发展空间,可以在美食与旅游内容之间寻找平衡点。例如,成都、杭州等城市可以将地方美食与城市景观有机结合,打造独特的“美食+旅游”复合体验,在内容创作上突出城市个性和文化特色。
经济发展型城市则需重点发展旅游类视频,并结合当地特色提高点赞率和互动率。这类城市往往受制于经济基础和配套设施,单纯依靠美食难以形成竞争力,应更多聚焦旅游资源特色。这些城市可以重点打造体现当地自然风光和文化遗产的精品视频内容,通过高质量旅游视频吸引特定兴趣群体,实现精准营销。
从人口规模角度看,超大、特大城市对视频内容的转化效率最高,应重点发展高质量内容并优化互动指标;Ⅰ型大城市在美食视频方面表现突出,可重点发展美食相关内容;而中等城市则需更谨慎地使用视频内容营销策略,可能需要结合当地特色和产业优势,打造差异化内容以提高转化效果。
因此,整体来看,视频内容对旅游经济的转化正在经历深刻变革。未来,这一领域将呈现三大趋势。首先,从数量转向质量。简单追求播放量、快速传播的营销模式正在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注重用户深度参与、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的内容创作。城市需要思考如何让视频内容不仅能吸引眼球,更能触动心灵,促使观众从“看客”变为“游客”。
其次,从通用走向个性。报告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城市的最优营销策略存在显著差异。未来,城市营销将更加注重因城施策、精准定位,基于自身禀赋特点和目标受众特征,制定差异化的内容策略。
最后,从流量走向价值。短期流量无法支撑长期发展,城市需要构建从“视频传播-旅游体验-经济转化-品牌提升”的完整价值链,实现可持续发展。这需要城市在注重内容营销的同时,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以内容吸引流量,以体验留住人心。
在短视频赋能旅游经济的新时代,真正的赢家将是那些既能讲好故事,又能提供真实价值的城市。视频内容只是打开城市大门的“钥匙”,而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才是留住游客的根本。理解并应用视频内容与旅游经济转化的科学规律,将成为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文/郑伟彬
编辑/肖隆平
校对/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