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情感纽带,是中华民族赓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和要求创造性的提出,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上,明确指出“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的要求。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象代表。以中医药文化构建中国形象表达体系,增强各民族群众的文化认同,有利于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中医药文化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
中医药学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生活生产实践中得以形成和发展,受自然地理条件、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中医药文化助力中华传统文化的日渐丰富和发展,是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
1. 中医药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的属性
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和特色。“多元”是指中华民族内部多区域、多族群,形成了多样的语言,不同的文化和习俗。“一体”反应各民族、各区域交流融合,共生发展,在政治、文化等方面由具有共同性和统一性。费孝通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指出,“组成中华民族的成员是众多的,所以说它是一个多元的结构”,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存在着一个凝聚的核心……融合了其他众多民族的人”。正是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促成了中华民族自发到自觉的联合,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中医药文化既有多元化,又有“共同体”的属性。自古以来,各民族在防病治病和医疗养生方面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体系,同时被传统中医药文化影响。比如《周易》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主讲阴阳,不仅是中华文化哲学体系的一部分,也是中医理论最基本的概念。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壮医逐渐接受了阴阳学说,并发展形成壮医阴阳理论。壮医认为,任何事物都可划分为阴阳,阴阳是万事万物的起源。壮医在中医阴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阴盛阳盛”的新概念,是对传统中医的丰富和发展。
中医药融合了汉族、壮族、蒙族、瑶族、苗族、藏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医学智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中医流派和学派。各民族在保持民族医药特色的基础上,互鉴相融,相互联系。其中,藏汉、蒙汉、维汉、佤汉等民族多种药物共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要素平衡、辨证施治等基础理论,针灸、推拿、艾灸、中药等多种治疗方法在各民族医药中被广泛认同和使用,中医药文化形成“多元一体”格局。
2. 中医文化是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就是要持续锻造强大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共同心理认识,是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使命感和自豪感,是民族团结的根基,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
中医药文化带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印记,是中华文化的标识,承载这中国人民共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2016年12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指出,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强调“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调和致中”,“以人为本、悬壶济世”,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内核。中医药文化提倡的“大医精诚、仁心仁术”的价值理念,是中华文化内涵的具体表现,成为中华民族思考和行为的指南。
《本草纲目》和《黄帝内经》这两部中医典籍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中医针灸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医药理论和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认可和信赖,增强人民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3. 中医药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具有独特优势
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五个突出特性,彰显了中华文明延续发展至今的内在逻辑,是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生动力。
中医药文化同样具有连续性和创新性。中医药学在长期的实践中坚持守正创新,传承了千年的中华智慧,历经千年的发展。中医药文化具有统一性和包容性。通过断吸收和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中医药文化兼收并蓄、和而不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和文化体系。中医药文化具有和平性。受儒释道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医衍生出“仁和精诚”的理念,并逐渐成为社会共识。
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呈现出中华文明的特性,让中医药文化更易于被接受和认同、被传承和发展,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叙事中有更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独具魅力和价值的特色资源。
二、中医药文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
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具特色的生命观、价值观、世界观,蕴含了中国哲学思想、医学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中医药文化具有丰富的叙事文本,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互鉴构建文化纽带,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具有深远的价值意蕴。
1. 中医药文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叙事文本
中医药文化的叙事文本包括民间故事、中医药古籍、医案、医话等多种形式。这些叙事文本记载了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体现出多元一体、民族融合的趋势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丰富的叙事文本。比如,元朝的萨迦·索南坚赞在《吐蕃王统世系明鉴》中记载,文成公主入藏,带去治四百又四医方,诊断法五种,医疗器械六种,医学论著四种等。金城公主入藏,带入许多医药人员和医学论著。这些医方、论著入藏后被翻译,并融入到藏医学当中,奠定了藏医学的理论基础。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医药文献中,有藏文、梵文等胡语的医药文献,也有《张仲景五脏论》、《食疗本草》、《玄感脉经》等大量的汉语医药文献,涵盖了医经、医方、针灸、养生和医药史料等多方面内容,展现出千百年来各民族交流互鉴,多元一体的大繁荣大发展格局。
神农尝百草、悬壶济世等民间传说,名医名家的传记,可追溯的医史、医案等现实题材,中医药文化贴近各民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彰显出着中华民族发展至今的共同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不可或缺部分。
2. 中医药文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架构文化纽带
王明强在《以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认为,中医药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文化基因,推动中华文化向心力的形成。中医药文化关注整体性、个体性的关系,这些观念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具有联系。中医药重视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相互影响,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重物质和精神有所关系;中医药文化“医者仁心”、“大医精诚”等理念,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团结互助”“和谐共生”的观念高度契合。
弘扬和发展中医药文化,激发各民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像一条纽带连接着中华儿女,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巩固。
3. 中医药文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精神动力
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决定了民族文化交融结合,易于凝聚各民族人民的力量抵抗风险和挫折。医学所系,性命相托。中医药在几千年的实践中,解除人民的病痛,维护了人民的身心健康。相传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尝百草之滋味”;名医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和神态编创了“五禽戏”,教民以强身健体、预防疾病。在日常生活中,各民族人民通过食疗、按摩、养生操等方式,将中医药文化融入日常,形成了独特的健康养生习惯。中医药文化连接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们,共同抵御风险,增进区域间、民族间的了解和信任,培育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新时代中医药文化得到发展和创新。屠呦呦对中医药的传承和创新,从中草药中发现了抗疟疾药物青蒿素,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国获得者。中医药在国内和国际认可度的提高,增强了中医药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增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以中医药文化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
我国各民族医学在历史中融合发展,形成中国特色的中医药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生命、健康的理解。中医药文化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究其实现路径具有现实价值。
1. 挖掘中医药文化中的“共同体”特性
“共同体”强调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性,统一性、以及不可分割性。加深对中医药文化的研究和阐释,挖掘中医药文化中的“共同体”特性,让各民族人民具有共同的身份意识和情感追求,让中医药文化成为汉族与少数民族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增进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2. 培育中医药文化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象标识
各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中,会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标识,作为特有的视觉识别系统和精神敬仰,发挥着对内和对外的作用。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产物,是中华文化的突出代表,培育中医药文化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象标识,通过讲好中医药文化故事,加强对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和推广,提高中医药文化的认可度,符合中国人民的心理特点和价值追求。
3. 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增进中医药文化自信
增进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通过持续和大规模的教育和传播,让各民族人民深入了解中医药文化,形成对中医药的文化认同;通过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让人民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魅力,提升中医药文化国际国内的影响力,实现中医药文化自信,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4. 构建中医药文化教育体系
制定科学合理的中医药文化教育方案,布局大中小学中医药文化一体化教育,鼓励学生参与中医药文化实践环节;重点突出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带头作用,建设一批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提高中医药文化教育和传播质量;培养更多具有高素质的中医药文化素养人才,提高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水平。
结语: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资源。中医药文化的创新性、连续性、共同性等特征,赋予了中医药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路径中具备不可替代的作用。立足于中医药文化,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途径,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繁荣和发展。
作者:范宇平,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是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2024年校级科研项目“中医药文化赋能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编号:2024MYM003)、“新时代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编号:2024MYM004);2023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人文社科类课题“文化自信自强视域下广西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023KY173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