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州省梵净山景区上演了一场生命接力。一名62岁的成都游客在登山时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命悬一线。在紧急送往江口县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后,驻点帮扶的东莞市大朗医院副主任医师李学林凭借丰富的经验,带领团队进行教科书式抢救:仅用39分钟精准开通闭塞血管,植入两枚心脏支架,术后患者血流恢复至TIMI3级,成功转危为安。
此次救治不仅刷新了区域胸痛救治纪录,也成为东西部医疗协作的典范。

时间回溯到2024年8月,东莞市大朗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李学林主动请缨来到江口县人民医院开展医疗帮扶工作。
初到江口,面对提升当地介入技术的重重挑战,他从制度建设入手,主导制定《急性胸痛患者救治流程》《介入导管室质控标准》等多项核心制度,建立“术前评估-术中监护-术后随访”全链条管理体系,为后续新技术、新手术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不仅要治病救人,更要培养带不走的医疗队。”李学林深知此次前行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医疗援助,更是一次医疗技术的传承和提升。因此,帮扶期间,他更加注重对当地医生的技术培训和业务指导。
通过举办业务技术讲座、参与会诊、查房以及病例讨论等多种形式,他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为科室培养出一批业务骨干,推动心内科诊疗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自江口县人民医院微创介入中心导管室于2024年9月26日开科以来,李学林带领团队在心血管介入诊疗方面取得多项突破。他们成功开展江口县首例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左心室造影术、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成形术等10项介入治疗,填补了江口县技术空白。
同时,李学林带领团队接连攻克技术难关,介入手术量从“零”跃升至276例,成功救治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且入门至导丝通过时间最短35分钟,最长也不过76分钟,远低于国家级标准版胸痛中心要求的90分钟。

“到时候即使我离开江口,这支队伍依然可以为江口县人民群众服务。”李学林说。接下来,他想把江口县人民医院介入团队打造成一支技术过硬,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团队。推动医院胸痛中心由基层版向标准版发展,这对技术能力及医师资质有很高要求,这也是他努力的方向。
文 | 姚梓婷图 | 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