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地区反顽斗争从这里开始

古交市南头村“抗战一面旗 红色堡垒村”红旗雕塑。张澍宏 摄

清晨,微风徐来。81岁的古交市南头村村民郝太平,步履蹒跚,在村里一处老院子前停下脚步。“这里就是反顽斗争旧址。”老人指着眼前的两间旧房说,脑海中再次闪现其父亲讲述的那段“反顽斗争”历史。

红色堡垒村

从古交市区出发,沿219省道往西南方向行驶约20公里,向南通过一座小型水泥桥,就到了常安乡南头村。穿过绿树丛丛的小游园,一面砖砌的红旗呈现眼前。旗上,“抗战一面旗 红色堡垒村”10个金色大字,在阳光照耀下鲜艳夺目,令人肃然起敬。

南头村位于狐爷山景区北麓,坐落在原平川南侧,西倚古吴省道。“南头村是一处坚强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古交市退休干部、党史爱好者郝天昌介绍。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是晋绥八分区所属军队经常驻扎的地方,也是交城县委、县政府及党政机关的所在地,是革命老前辈生活、工作、战斗过的地方。

沿着村间马路前行百余米,路西侧的一栋老建筑映入眼帘。门垛墙的牌子显示,这里就是反顽斗争旧址。走进院内,北侧两间房墙体呈深灰色,门窗已不完整,仿佛在讲述着发生在86年前的斗争。

晋西事变爆发

说起反顽斗争,不得不提晋西事变,也就是十二月事变。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后,抗日战争转入战略相持阶段。1939年3月,阎锡山为剥夺中国共产党对新军的领导和指挥权,分化瓦解新军部队,在陕西省宜川县秋林镇召开第二战区军政民高级干部会议,提出了取消新军中的政治委员制度,改编新军,企图由他委派的旧军官完全掌握部队。当年7月,阎锡山将决死二纵队分编为独立2旅、196旅和保安旅,将决死四纵队分编为独立7旅和203旅。

11月29日,顽固派19军军长陈长捷下达围歼决死二纵队和晋西支队的部署,同时限令决死二纵队向同蒲铁路日军进攻,企图达到两面夹击消灭晋西南新军、八路军的目的。决死二纵队识破其诡计,果断拒绝。随后,阎锡山以“叛变”为借口,下达“讨伐令”,晋西事变爆发。

反顽斗争启幕

晋西事变爆发后,驻晋西北阎军赵承绶部、郭宗汾部积极部署,对八路军和新军形成分割包围态势,伺机攻击。同时,新军内部的反动顽固派也加紧活动,图谋内部突破,挟“新”投“旧”。

当时,决死四纵队驻交城、文水、汾阳一带,其中203旅驻现古交地区,司令部设在南头村,所辖19团为共产党完全掌控的部队,而20团顽固分子较多。

1939年12月8日,独立7旅旅长卢宪高和203旅旅长刘武铭召开秘密会议,决定逮捕内部所有共产党员和进步知识分子干部,挟带两个旅叛逃,投降日军,改编为伪军。

1939年12月10日,决死四纵队党委得知上述情况,并根据中共晋西北区委和牺盟总会的情况通报,立即召开党委扩大会议,果断决定主动行动,肃清内部顽固军官,完全掌握部队,以便集中力量对付阎锡山顽军的进攻。

12月12日清晨,决死四纵队19团在工卫旅22团的配合下,在南头村活捉203旅旅长刘武铭、参谋长刘锦魁等30余名反动军官,并在石沙村、兆峰村击溃了效忠刘武铭的20团,清除了部队内部的顽固分子。之后,决死四纵队突破阎锡山旧军封锁,由交城山区向岚县转移,到达岚县的普明、上明一带整顿,并宣布撤销独立7旅、203旅番号,恢复原先番号。

这场战斗,打响了太原地区反顽斗争的第一枪。

肃清顽固势力

1939年12月底,摧毁第八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和打垮顽军暂编2旅薛文教部的战斗打响。决死二纵队4团、5团在娄烦天池店附近击溃阎系暂编2旅主力,薛文教率残部逃跑。

与此同时,各县也开始清除顽固势力。1940年1月7日,工卫旅22团三营和交城县牺盟会武装人员包围了麻会村,消灭了伪交城县政府;清太徐中心县委在独立2团一营的配合下,俘获顽固分子100余人,赶跑了阎锡山的太原县县长和清源县县长;文水县消灭了阎锡山的“精建会”“同志会”“敌工团”等特务组织;汾阳也清除了一些顽固分子……

1940年1月14日,盘踞在临县、兴县、岢岚一带的阎顽军赵承绶、郭宗汾部队战败,被驱逐出晋西北,逃到晋西南。这场胜利标志着反顽斗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当年1月20日,新军胜利会师暨反顽斗争祝捷大会在临县召开,晋西北反顽斗争胜利结束。

1940年4月,双方达成停止新旧军武装冲突协议,以汾阳经离石至军渡的公路为晋西南与晋西北的分界线,以汾河为晋西南与晋东南的分界线。晋西南为旧军活动的区域,晋东南与晋西北为八路军和新军活动的区域。

从此,晋西北地区两种政权、两种军队并存的局面结束,创建起了真正意义上的我党我军抗日根据地,也成为了全国坚持抗战的重要基地。记者 刘友旺


来源:太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