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破段子 | 当热门赛道遇上“神仙打架”

来源:市场资讯

最近,某知名投资人关于“正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公司”的公开表态被媒体广泛报道。

一石激起千层浪,面对犀利的观点表达,有反驳回怼者,有理解但不认可的,也有拍案叫好的,一时间颇有“神仙打架”的热闹架势。

这样的场景也会不时出现在投资中——都是坐拥多个成功案例的大佬,却对同一热门对象A有着迥然不同的观点,偏偏A又是自己犹豫(或者已经有所行动)的投资方向,这时该怎么办?

首先请记得,别只因为大佬的观点而行动。因为就算厉害如巴菲特,依然不乏看错的投资案例。

在1993年斥巨资收购之前,巴菲特曾将德克斯特鞋业称为“芒格和我在职业生涯中见过的最好的公司之一”,甚至预计两年之后营业收入将达到5.5亿美金。然而最终这笔用伯克希尔的股票进行的交易,带来的是35亿美金的损失。以至于股神在后来的一次采访中曾直言,这笔交易理应成为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头号金融灾难。

我们其实可以这样想,每一笔交易的达成,正是因为有人愿意买以及有人愿意卖。如果看好和没那么看好是一对冲突,那么“愿意买”背后的看好和“愿意卖”背后的没那么看好之间的冲突,其实一直都在。

说到底,投资决策是很个性化的决定。不同的投资理念、风险偏好和承受能力、个人禀赋、能力圈、目标收益率要求、决策机制乃至所用资金的属性,都会直接影响到一笔投资的最终选择。

以资金属性为例,一笔可能五年内都不会改作它用的钱,可以拿来去投资波动较大但潜在回报较高的资产。相反,如果以今年投入明后年就要赚钱为目标,决策结果就会完全不同。

投资理念的差异同样也会造就完全不同的投资决策。如果你让巴菲特描述他的投资方法的基础,他会坚持认为股票应该被视为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但更多人购买股票的目的并不如此,在后者看来,股票是用来交易的,而不是用来拥有的。正因为上述迥然不同的理念,即便面对同一个场景下的同一标的,二者也可能会推演出完全不同、但对于自己而言都属于逻辑自洽的决策。

“神仙打架”固然热闹,但投资需要的是冷静、而不是热闹。以当下引起争论的人形机器人为例,如果真要投资,你要做的不是跟风论战,而是将自己从别人的观点中抽出身来,通过持续的深入的一手研究,厘清产业竞争格局和企业的护城河。

“在你还没对一家公司的收益前景、财务状况、竞争地位、发展计划等情况进行充分研究前,千万不要贸然买入它的股票”,这是彼得·林奇给出的建议。因为即便是未来星辰大海的好行业,也不可能诞生众多护城河深厚的企业;而即便已经发现了护城河深厚的企业,又会涉及到用什么价格买入成为股东才能形成安全边际的问题。

以上种种,都需要作为投资者的你,自己深入事实找答案。

(转自:中泰证券资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