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兵:36载深耕沃土 以实际行动诉说农业情怀

清晨五点的锡林浩特市沃原奶牛场种植基地,东方刚泛起鱼肚白,田野上已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春耕景象。伴随着播种机的轰鸣声,一颗颗饱满的马铃薯种子被精准地送入土壤,整齐地“躺”在它们即将扎根的地方。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便是赵兵工作的地方,也是他坚持“扎根”了36年的“归宿”。

赵兵是锡林浩特市沃原奶牛场的一名职工,自1989年参加工作后,担任锡林浩特市沃原奶牛场司机,后又到种植四队、五队、一队担任种植队队长。无论是驾驶车辆穿梭于田间,还是带领队员抢抓农时、奋战生产,他始终以“老黄牛”般的韧劲扎根一线,把对这片草原的热爱化作日复一日的实际行动。


“每天天不亮,五点我们就下地干活了,一直要忙到晚上八点多才能收工。”赵兵擦了把额头上的汗水,望着眼前广袤的土地说道,“农时不等人啊,春耕这一季最关键,早一天播种就能早一天收获,这可耽误不得。”尽管每天长达十五六个小时的劳作让常人难以想象,但这位朴实的种植队队长却早已习以为常。不怕吃苦的他,一年四季都扎根在田间地头,从春播、夏管到秋收,每一个农事环节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黝黑的皮肤见证着他与土地亲密无间的日日夜夜,粗糙的双手诉说着他对农业生产的执着与热爱。

赵兵明白,光有丰富的农业经验是不够的,还要学习国家和地方土地政策和关于农业、农机、市场需求等多方面的知识。上到国家大的政策方向,下到每个地块的土质、土况,他都要认真了解、钻研,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这套智能灌溉系统是我们从以色列引进的。” 赵兵指着田间的设备介绍道,“那些红色的四方盒子是灌溉终端,上面像摄像头一样的传感器能实时监测土壤温湿度等数据,通过物联网技术传回控制中心,实现精准灌溉,这个特别节水,也是响应了咱国家的号召呢!”

深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赵兵,平时格外注意学习科技种植上的知识,再忙都要坚持查阅资料,看看什么肥料氮含量高、什么农药除虫害好。“我们向周边牧户收购羊粪,经过二次发酵处理后施入土壤。”他俯身捧起一把黝黑的有机肥解释道,“这样种出来的新品种甜玉米口感非常香甜可口。”谈起农事,这位庄稼汉总是神采飞扬,那些专业术语和种植心得仿佛是刻在骨子里、流在血液中的。

“这就是土豆种子,这个外面裹的是滑石粉,一方面能防虫,一方面能锁住土豆种子里的水分。”“我们还会种植可以作为牛饲料的青贮,光是一亩地就能产九千斤左右呢。”每年选种时节,他都会仔细研究不同品种的特性,结合当地土壤、气候条件,挑选最适宜的品种。在他的坚持下,农场引进了抗病性强、产量高的优质马铃薯、青贮品种,从源头上为丰收奠定基础。“你看,第一波播种不能种得太深,这样它能快点提地温,而且我们播的种之间要保持20公分一颗的。”为了掌握科学种植间距,他亲自在试验田进行多次对比实验,详细记录不同间距下马铃薯、青贮的生长状况和产量,最终确定了最合理的种植方案,大幅提升了马铃薯和青贮的产量和质量。


马铃薯、青贮种植是个系统工程,田间管理容不得半点马虎。每天天刚蒙蒙亮,赵兵就穿梭在田间,查看作物的生长情况。在他的带领下,马铃薯、青贮产量逐年攀升。2024年种植马铃薯1740亩,产量5974.92吨;种植青贮2080亩,产量8950.94吨。质量也达到了绿色食品标准,深受市场欢迎。

自担任锡林浩特市沃原奶牛场种植队队长以来,赵兵认真负责,不仅对同事关心备至,对工作更是兢兢业业。作为队长,他肩负着生产基地增产增效的重任,要想不负众望,必须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业务水准,他深深地认识到,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始终坚持思想和业务学习,不断吸收新的营养,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才能发挥队长的作用。


2021年至今,赵兵先后获得“2025年自治区劳动模范”“锡林郭勒盟劳动模范”等荣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优秀种植队队长的担当与责任,成为队员们心中的标杆,激励着大家在农业生产的道路上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