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值经济”盛宴背后,当心消费陷阱
省消委会:变美需以安全为前提,科学变美不踩坑
近年来,“颜值经济”的重要代表——医疗美容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并逐步打破医美“年轻化”标签,男性医美市场也得到进一步挖掘。然而在利益驱使下,也出现了“容貌焦虑”式营销、虚假宣传等行业乱象,引起执法部门关注。省消委会提醒,颜值提升非人生唯一标准,过度追求外表可能陷入健康风险与财务陷阱,变美需以安全为前提,以科学为指南。
“颜值经济”新趋势
近年来,伴随社交媒体裂变式扩散与消费升级,美妆、医美等“颜值经济”呈爆发式增长。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突破5000亿元,其中“轻医美”受到越来越多爱美人士的关注,其功能划分也日益精细化。
5月10日,记者登录某生活消费类线上平台的医疗美容板块看到,抗皱除皱、美白嫩肤、瘦脸轮廓等15种不同类型的医学美容项目可供消费者挑选,每一个项目下又包含若干子服务,仅美白嫩肤项目就包含玻尿酸精华导入等16项子服务。
何为“轻医美”?业内人士说,轻医美一般指用无创或微创医学疗法满足消费者求美诉求,通常指非手术类医美手段。与手术整形相比,轻医美操作手段灵活、创伤小、恢复期短、风险低。与生活美容相比,医疗美容能深入下层皮肤组织,具有更明显的功效,因此受到不少消费者青睐。
市场也正在逐步打破医美“年轻化”标签,中老年群体面部年轻化项目也受到部分消费者青睐。“五一”假期,为缓解一直困扰自己的抬头纹,“70后”福州市民付女士尝试了注射类除皱项目,“正规机构的这类项目价格不便宜,虽然年纪慢慢变大,但对美的向往还是有的。”付女士说。
值得关注的是,男性医美市场也正在扩张。相关行业报告显示,2023年男性医美消费同比增长超25%。福州小伙林健朗(化名)就做过两次激光祛斑项目。他告诉记者,医美不仅仅是女性专属,现在有越来越多“90后”“00后”男性开始重视个人形象管理,并主动寻求专业的医美服务。
当心多种营销陷阱
“颜值经济”盛宴背后,却往往暗藏陷阱。“容貌焦虑”式营销、虚假宣传、资质造假等乱象侵害着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危害着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短视频时代,直播是医美机构营销的重要渠道。5月9日,记者进入多家医美机构和医疗器械门店的线上直播间,看到主播都是清一色的美女,皮肤光滑水嫩,打开美颜后一块雀斑都看不到,部分主播自称是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医美资深人士,并夸赞进入直播间的观众“美商高”。
然而,为了体现产品效果,刺激消费者购买欲望,主播身边都放着之前没有使用过美容产品时的“原照片”,大多皮肤暗沉、面容憔悴、皱纹眼袋暴露无遗,与主播现在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低价营销”则成为线下医美机构的常见策略,比如推出7.9元激光脱毛、19元皮肤深层清洁等众多小额消费优惠活动,先吸引消费者进店体验,再借机推销其他产品与服务。
近日,记者以消费者身份购买了一家医美机构20元的皮肤护理类服务,但旁边却标注着“原价”298元。记者到店体验时,服务一开始是面部皮肤检测,毛孔清洁不到位、黑头堆积、皮肤泛黄憔悴……店员不断指出记者面部皮肤问题,并称目前购买的服务,只能清洁皮肤表层。
随后,营销力度进一步加大。“因为你买的是20多元的服务,只有20元的效果”“如果你只做这个,根本清理不了你的油脂和黑头”“198元按照学生价给你”……多次劝说下,见记者不为所动,店员停止了营销。
此外,“轻医美”不代表就能“轻”风险。打完水光针,8个月后脸部仍过敏;大腿做了吸脂手术后,腿部凹凸不平……5月8日,记者登录黑猫投诉平台搜索关键词“医美”,跳出4183条投诉,其中虚假宣传、退款问题、假药劣药等为常见投诉原因。
警惕商家贩卖焦虑
针对医美领域近年来出现的问题,相关部门已加强整治力度。2023年5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行业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医疗美容服务属于医疗活动,进一步加强医美行业监管。
2024年底,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市消委会对祛痘类机构开展突击检查,针对进货台账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当场责令机构整改,并提醒商家不得在各种消费场景中宣扬借贷消费、超前享受观念,诱导消费者无节制消费。
不久前,省消委会接到消费者咨询,称购买的美容产品致使其脸部红肿。对此,省消委会表示,部分机构以“免费皮肤检测”“低价体验”为名,诱导消费者到店后推销高价套餐,部分不良机构甚至诱导消费者通过贷款支付费用,导致消费者“美容未成,负债先行”。
省消委会提醒,消费者应根据自身需求与经济能力选择服务,拒绝“以贷养美”,避免因冲动消费透支身心与财务。同时,医美行业因涉及医疗行为,具有高风险性与专业壁垒,安全性直接关乎消费者生命健康,消费者消费时,要严查资质,关注渠道和标签,谨慎购买个人代购、朋友圈“手工定制”产品,谨防假货、临期品。
变美要有“度”。针对当前部分商家通过社交平台、直播带货等渠道,以“颜值逆袭”“颜值竞争力”等话术制造焦虑,诱导消费者冲动消费的倾向,省消委会表示,颜值提升非人生唯一标准,过度追求外表可能陷入健康风险与财务陷阱,变美需以安全为前提,以科学为指南,理性变美不踩坑。(记者 沐方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