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日,春日的阳光斜斜洒进小栏庄村的瓜棚,棚顶的塑料膜泛起粼粼波光。瓜棚里,圆滚滚的小西瓜整齐排列,悬挂在空中,墨色条纹在青皮上蜿蜒如河,瓜蒂卷须蜷曲成螺旋状。太平街道小栏庄村村支书吴玉博双手托起一颗瓜,眼镜片上凝着白雾也掩不住得意:“三月抢早市的‘伴春甜’小西瓜早卖空了,供不应求!”说话间,刀锋划过瓜皮发出“哧啦”脆响,鲜红瓜瓤绽出蜜汁,空气骤然漫开清冽甜香。

时间倒回2021年,彼时的小栏庄村虽顶着“西瓜种植乡”的名号,却困在露天大西瓜的“老路”上:亩产低、价格贱,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万元。吴玉博上任后,改革种植小西瓜,推行首日就被老瓜农堵在村委大院里。“祖祖辈辈种了40多年的瓜,还能翻出什么花?”村民质问道。
村民们的质疑、技术上的转变,都让吴玉博犯了难。在吴玉博的办公室,记者发现了一个笔记本,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全国精品西瓜市场的调研数据:小西瓜亩产效益是大瓜的3倍,错峰上市价格翻番。他自费学习种植技术,还将种植专家请到村里,为村民授课,并带头承包土地建起低温棚,试种小西瓜。“第一年小西瓜成熟,在济南孟家庄水库的西瓜节上,头茬瓜以每斤16元的价格卖出,我们算了一笔账,相比大西瓜每亩多增收5000-8000元。”吴玉博激动地说。

小西瓜的销售额消散了村民们的疑虑,回想起当年的场景,村民李学军扔掉旱烟杆说:“吴书记棚里的小西瓜像翡翠串子,当年谁看了不眼馋?”如今,在吴玉博推动下,村里流转12.67公顷土地种植西瓜,村里的10座高温棚、46座低温棚如钢铁卫士般矗立田间,部分棚内恒温系统、水肥一体化滴灌管纵横交错,宛如给土地装上了“智能脉搏”。
记者跟随吴玉博钻进一座育苗棚,热浪裹挟着泥土的腥甜扑面而来。育苗棚里“锦玉6号”“锦玉3号”等西瓜苗分类有序。“像这样的育苗棚我们有8个,每个棚育苗一年育苗2批,一次育苗30万株,把苗卖出去,村集体的收入又能多一笔。”吴玉博笑着说。育苗棚里的西瓜苗叶片舒展如扇面,初生的茎秆嫩绿中透着银白色绒毛,每一株幼苗都保持着昂首挺立的姿态。

吴玉博还在西瓜的品种上大胆创新,今年试种的“炫彩西瓜”拥有双拼色瓜瓤,黄皮红壤、绿皮黄壤、黑皮西瓜的甜度均突破14度,每一个瓜身上都有可追溯的“身份证二维码”。“现在市面上很少有多彩西瓜,我要创新,要将‘伴春甜’的西瓜品牌打出去,让大家都知道起步区的小西瓜是最好的。”吴玉博指着6月中旬即将上市的晚熟棚,眼神灼灼如炬,信心满满地说。

离村时,晚风送来瓜田的草木香。吴玉博站在田埂上的剪影,与身后万家灯火、连绵银棚,共同勾勒出一幅乡村振兴的现代水墨。四载春秋,这位躬身田亩的村书记重绘乡土,书写着济南起步区“科技+土地”的创新密码。
(大众新闻记者 王雅雯 胡沥中 海报设计 王雅雯 视频 王雅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