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正风肃纪反腐相贯通,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而“特殊论”和“补偿心理”是青海作风建设的“拦路虎”,与党的性质宗旨背道而驰,与人民群众期盼反向而行,是“四风”滋生蔓延的土壤。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青海实践中,必须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坚决破除这两种错误思想,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为以高质量发展赋能新青海建设提供坚强作风保障。
一、深刻认识“特殊论”和“补偿心理”的本质与表现
“特殊论”本质上是特权思想的变种与权力异化的伪装。“特殊论”的核心是将岗位、身份异化为规避约束的“护身符”。部分党员干部自认为“岗位特殊”“贡献特殊”“环境特殊”,从而在纪律规矩面前搞“例外主义”。例如,有的以“民族地区风俗特殊”“基层工作条件艰苦”为由,降低对自身的要求;有的以“业务骨干”“特殊岗位”自居,认为“小错可以容”“违规能通融”;更有甚者将“地方特殊性”凌驾于党中央决策部署之上,在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方针政策时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这种错误思想的蔓延,实质是将“公权力”异化为“私权柄”,将党员干部身份曲解为特殊标签,严重损害党的形象,背离党的宗旨。
“补偿心理”本质上是宗旨意识的滑坡与价值坐标的偏移。“补偿心理”的实质是将权力视为利益交换的“等价物”,其根源是宗旨意识淡薄、党性修养缺失。一些干部在长期工作中,因所谓的“付出多、回报少”“压力大、认可低”等产生心理失衡,逐渐从接受“小恩小惠”“人情往来”开始,慢慢习惯于笑纳“辛苦费”“感谢费”等,逐步用公权“变现”私益。例如,有的干部在项目审批中“吃拿卡要”,美其名曰“弥补加班损失”;有的在民生资金分配中优亲厚友,自诩“帮群众解决问题的应得回报”;更有甚者将“权力寻租”视为“职业补偿”,从“办事必收礼”到“收礼不办事”,一步步滑向腐败深渊。这种错误思想的产生,就是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异化为“为自己谋利”的贪心,将服务群众的责任异化为利益索取的筹码。
深刻认识两种错误思想的共生性与危害性。“特殊论”和“补偿心理”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互为因果。“特殊论”为“补偿心理”提供“合理借口”——“我岗位特殊,多拿一点理所应当”;“补偿心理”又强化“特殊论”的认知偏差——“我付出得多,享受特殊待遇合情合理”。二者共同作用,不仅污染政治生态、阻碍政令畅通,更直接损害群众利益、破坏干部形象,导致政治生态恶化、群众信任流失。“特殊论”和“补偿心理”是产生“四风”的催化剂,最终会以“温水煮青蛙”的方式让一些党员干部放下戒备、陷入泥潭。
二、正确把握破除“特殊论”与“补偿心理”的现实性紧迫性
破除“特殊论”和“补偿心理”是践行“两个维护”的必然要求。“两个维护”是党的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特殊论”与“补偿心理”的本质是政治立场的动摇、政治纪律的松弛。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如果党员干部以“特殊”自居、以“补偿”为由搞特权,就会导致干部表态多、行动少,用嘴巴代替手脚;调门高、落实差,用虚功代替实干;爱甩锅、不作为,把责任状当作免责单。要持续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有力有效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落实落地,推动全省党员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践行“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破除“特殊论”和“补偿心理”是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的关键抓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制定并实施中央八项规定,推动党风政风为之一新,擦亮了作风建设这张“金色名片”。但作风问题反复顽固,存量尚未清除,增量仍未禁绝,加强作风建设还远没到喘口气、歇歇脚的地步。“特殊论”和“补偿心理”是作风建设的大敌。在青海这片高原上,只有“特殊贡献”,没有“特殊待遇”。只有从思想根源上破除这两种错误认知,一以贯之、旗帜鲜明地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特权,持之以恒加固中央八项规定堤坝,才能引导广大干部踏实干事、勤劳干事、廉洁干事,推动青海党风政风为之一新。
破除“特殊论”和“补偿心理”是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保障。“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特殊论”与“补偿心理”的最大危害是疏远党群干群关系、削弱党的执政基础。搞一次特殊,就会玷污一次形象;耍一次特权,必会失去一片人心。一些干部正是从“我是干部我特殊”“我帮群众办事该补偿”的错误思想出发,逐渐演变为侵害群众利益的“硕鼠”。只有坚决破除这两种错误思想,才能让党员干部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勠力同心、砥砺前行,以“忘我”境界赢得群众信任,以“无我”抉择映照初心力量。
三、坚持以系统思维破除“特殊论”和“补偿心理”
第一,要突出思想引领,筑牢思想根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破除两种错误思想必须把党性教育作为必修课,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落实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长效机制。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廓清思想迷雾,坚决破除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有效防范“特殊论”和“补偿心理”产生的“理想信念缺失”“政绩观偏差”“纪律意识淡薄”等风险隐患,引导党员干部对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对照党章党规,对照人民群众新期待,对照先进典型、身边榜样,以“思想大扫除”推动“作风大转变”。
第二,要强化制度约束,扎紧制度笼子。制度是管根本、管长远的。要聚焦“特殊论”易发的重点领域和“补偿心理”突出的关键环节(如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建立健全权力清单、负面清单、责任清单,明确“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的边界。例如,针对“基层接待特殊论”,要严格执行公务接待管理规定,杜绝“酒桌办公”;针对“业务骨干补偿论”,要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将作风表现与职务晋升、评优评先直接挂钩,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实干者鼓劲、为干事者撑腰。同时,要突出制度刚性,对违反制度搞特殊、谋补偿的行为“零容忍”,谨防“破窗效应”。
第三,要严格监督问责,严明纪律要求。监督是权力正确运行的根本保证,要构建“大监督”格局,把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重点检查党员干部是否存在“搞特殊、谋补偿”的苗头性问题;加强日常监督,通过谈心谈话、廉政家访、舆情监测等方式,及时发现“酒局圈”“利益链”等隐形问题;用好巡视巡察、审计监督等“利剑”,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坚决说“不”。要坚持“风腐同查”,对“四风”问题背后的权力寻租、利益输送深挖彻查,对典型案例公开通报曝光,形成“搞特殊必被查、谋补偿必追责”的强大震慑。
第四,要涵养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以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引领形成正气充盈的社会生态。文化是浸润人心的软实力。要接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两路”精神,引导党员干部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保持历史耐心,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破解同级监督难题,关键在党委常委会,要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增强主动监督、相互监督自觉。以好家风涵养好作风,通过“最美家庭”评选、“家属廉政座谈会”等活动,教育党员干部家属当好“廉内助”。要推动廉洁文化融入日常生活,用好廉政教育基地,打造廉洁文化打卡地,让“以清为美、以廉为荣”成为社会风尚,划清公与私的界限,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坚决铲除“特殊论”和“补偿心理”滋生的土壤和条件。
(作者单位:青海大学)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