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好的人生》导演汪俊:以海派文化书写烟火史诗

都市情感疗愈剧《蛮好的人生》正在优酷热播。

由孙俪、董子健领衔主演的都市情感疗愈剧《蛮好的人生》正在优酷热播,该剧也是导演汪俊继《小敏家》《小满生活》后,与优酷携手创作的第三部优质作品。这一次,他将镜头对准上海弄堂里走出的金牌保险员胡曼黎(孙俪饰),以海派文化为底色,讲述了一场关于“跌倒后如何爬起来”的人生寓言。

汪俊与优酷“三次握手”:从家庭叙事到城市图谱

汪俊与优酷的合作始于《小敏家》(2021年),这部聚焦中年女性情感困境的剧集,以温情基调引发共鸣;随后的《小满生活》(2023年)延续“小”系列基因,通过三对夫妻的换房风波探讨“小富即安”的生活哲学。而《蛮好的人生》则标志着双方合作的升级——从单一家庭叙事转向对城市精神内核的深度挖掘。该剧以保险行业为切口,却并非聚焦职场博弈,而是通过一张张保单串联起独居老人的医疗困境、单亲妈妈的教育焦虑、中年夫妻的理财危机,最终落点于“人与人之间的羁绊”。

《蛮好的人生》是导演汪俊与优酷的第三次合作。

这种创作转向与汪俊的“以小见大”理念不谋而合。《蛮好的人生》中,胡曼黎的保险销售身份成为观察社会的万花筒:她穿梭于摩天大楼与石库门弄堂之间,用沪语俚语拉近与客户的距离,既展现上海“海纳百川”的城市特质,也通过保单背后的故事折射当代社会的集体思考。

海派文化的影像书写:从地标符号到市井肌理

《蛮好的人生》是一部典型的海派文化作品,剧中充斥着东方明珠、外滩、和平饭店等标志性城市符号,不少演员都使用沪语台词呈现烟火气。导演汪俊表示,鲜活生动是胡曼黎的人物特征,侧重生活流让创作更加落地。东方明珠的璀璨夜景映衬着胡曼黎的职场精英身份,石库门里交错的电线与兰桥菜场的市井烟火则成为她市井智慧的注脚。这种“城市影像志”的创作野心,超越了简单的景观堆砌——导演通过方言运用、生活细节与人物性格的三重互文,让上海成为“无形的主角”。

例如,胡曼黎的沪语台词设计极具匠心:面对老客户时,她用俚语展现“活络脑子”;情绪爆发时,方言成为情感宣泄的天然载体。这种语言策略不仅强化角色真实感,更隐喻着上海的文化基因,让海派文化从屏幕渗透至现实生活。

小人物式“非典型逆袭”:救赎叙事中的生命韧性

与传统职场剧的“开挂式逆袭”不同,《蛮好的人生》选择了一条更贴近普通人的成长路径。胡曼黎的困境极具普世性:39岁的她遭遇丈夫背叛、职场构陷,然而编剧并未让她以“手撕渣男”的爽剧逻辑重生,而是通过与薛晓舟(董子健饰)的碰撞,完成对自我局限的反思。有别于过往对中女形象的刻画,该剧“不谈姐弟恋”成为最大创新。编剧费慧君表示,胡曼黎就是从上海里弄里打拼走出来的,是一位充满市井气的职场女性,她与薛晓舟是一组好玩的人物结构,看的是两个天差地别的人如何相互救赎。

薛晓舟作为“落魄富二代”的设定同样打破套路。这个28岁的保险新人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拯救者,他的学院派思维与胡曼黎的市井智慧形成互补:前者教会她规则的重要性,后者则为其注入生存的韧性。两人的关系从敌对到共生,最终收获了各自“蛮好的人生”。

轻喜剧包装生活美学:用笑声消解时代症候

汪俊作品中一以贯之的轻喜剧风格,在《蛮好的人生》中达到新高度。即便在展现人生至暗时刻时,导演仍以温暖笔触调剂沉重——当胡曼黎崩溃大哭时,镜头并未过度渲染悲情,而是通过窗外渐亮的晨光暗示希望。这种“哀而不伤”的叙事策略,源自汪俊对现实题材的独特理解,以生活流呈现人性的复杂与温暖。

孙俪饰演上海保险员。

《蛮好的人生》以海派文化为锚点,在商业与艺术之间找到微妙平衡。它是对汪俊创作脉络的延续,亦是对都市剧类型边界的突破。当胡曼黎最终站在外滩望向浦江两岸时,镜头诉说的不仅是个人奋斗的胜利,更是一座城市、一个时代的精神自愈——所谓“蛮好的人生”,不过是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能笑着说出“搿个辰光,阿拉一道扛过来”(这时候,我们一起扛过来)。

新京报记者 刘玮

编辑 黄嘉龄

校对 薛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