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画竹,离不开题款与题跋?​​

一、画竹,不止是画竹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画竹从来不只是画几根竹子那么简单。

它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是画家与自然对话的方式,更是文人精神的象征

而让画竹真正“活”起来的,除了笔墨,还有题款与题跋——那些写在画上的诗、文、跋语,看似只是点缀,实则让整幅画意境倍增,灵魂升华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为什么画竹,离不开题款与题跋?



顾安 拳石新篁图


二、题款与题跋:画竹的“点睛之笔”

1. 题款:画家的“签名”,也是情感的注脚

题款,简单来说,就是在画上题写画家姓名、创作时间、地点,甚至一句诗

比如郑板桥画竹,常常在画角题一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短短14个字,不仅点题,更让整幅画瞬间有了坚韧不拔的意境

2. 题跋:比题款更“重”的文字

如果说题款是“签名”,那题跋就是一篇小作文,可以写创作背景、艺术见解,甚至借竹子抒发人生感悟

比如郑板桥晚年画竹时题诗: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笔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这哪里是在画竹?分明是在总结自己40年的艺术人生!



柯九思 横竿晴翠图


三、题款与题跋,怎么“安排”才高级?

1. 位置布局:不能破坏画面的美

题款和题跋的位置很有讲究,一般放在画面的边角或留白处,比如右上角、左下角,既不影响主体,又能平衡画面

郑板桥更绝,他喜欢把题款藏在竹竿之间、竹叶缝隙里,让文字和画融为一体,既有趣味性,又增添文化气息。

2. 字体选择:工笔配楷书,写意配草书

  • 工笔画竹(精细严谨)
  • → 用篆书、隶书、楷书,显得庄重
  • 写意画竹(潇洒奔放)
  • → 用行书、草书,更显自由灵动

比如金农的墨竹,用古拙的隶书题款,和画面的古朴感完美契合;而吴昌硕的写意竹,用狂放的草书,气势十足!

3. 夹画款:文字“长”在画里

最绝的是夹画款——把字直接写在竹竿之间、竹叶缝隙里,让文字成为画的一部分。

郑板桥就特别擅长这一招,他的题款看似随意,实则精妙,既不抢画的风头,又让整幅画更有“文人味”。


郑板桥 十笏茅斋竹石图


四、题款与题跋里,藏着文人的“精神江湖”

1. 抒发情感:竹子,就是他们的“知己”

画家们画竹,常常借竹子表达自己的情感。

比如这句: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相扶持。”

表面写竹子,实则暗喻前辈扶持后辈,人间真情

2. 借物言志:竹子,就是他们的“人格”

竹子在中国文化里,象征着高洁、坚韧、谦逊

所以画家们常借竹子表达自己的志向,比如郑板桥那句经典: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这哪里是画竹?分明是在说自己面对逆境时的坚韧!

3. 描绘景致:让画“活”起来

题款与题跋还能让画里的景色更生动。

比如一句:

“竹林深处,一片翠竹,绿得发黑,青得发亮。”

短短十几个字,就能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幽静的竹林之中。


吴昌硕 风竹图


五、题款与题跋,才是中国画的“独家秘籍”

西方绘画讲究光影、透视、写实,而中国画更注重意境、诗意、文人精神

题款与题跋,就是中国画独有的艺术语言

它们让画不仅仅是视觉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对话

就像启功先生评价郑板桥的画:

“板桥画竹多得之于残窗粉壁,日光月影之中……其高雅操亦如板桥之为人。”

一幅画,配上几句诗文,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这才是中国画真正的魅力!



董寿平 墨竹


六、画竹,就是画自己

画竹,表面是画竹子,实则是在画画家的心境、人格、追求

而题款与题跋,就是画家与观者之间的“心灵桥梁”

下次再看到一幅画竹作品,不妨仔细看看上面的题款和题跋——那里,藏着画家的灵魂

你最喜欢哪位画家的竹子?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来源:国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