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全球智慧通
夜读南亚 | 印度需要同等关注劳动力和资本
《印度快报》4月1日发表题为《印度需要同等关注劳动力和资本》的评论认为,在“重资轻劳”的趋势下,莫迪政府就业政策难以缓解印劳动力市场“供需错配”困境,未来需对政策框架进整体性优化行,同步推进产能扩张与劳动力技能转型,以此推动印度向高端制造价值链攀升、实现“发达印度”(Viksit Bharat)的长远目标。本文作者法尔扎娜·阿夫里迪 (Farzana Afridi)系印度统计研究院经济学教授、印度国家经济与资源研究所客座教授。
近年来,随着印“人口红利”显现,劳动力市场供需错配也随之加剧。数据显示,2017-18年以来,印劳动人口增加约9千万,而正规部门就业岗位仅增加6千万个。年均500万的就业缺口迫使劳动力投身农村地区的自营职业或非正式服务业。这表明,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规模庞大的新增劳动力人口都对莫迪政府的就业政策提出了严峻挑战。
在某种意义上,印度劳动力市场“注定”面临供需错配。一方面,技术更新带来的生产效率提升,劳动力所难以企及,这必然导致企业逐步降低劳动力与资本投入比重。另一方面,由于教育水平较低、职业培训不足等客观限制,印度劳动力市场也难以提供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优质”劳动力。数据显示,印度劳动力市场中接受过正规技术或职业培训的劳动力不足10%,且绝大多数受过教育的年轻劳动力不具备就业所需技能。
整体来说,莫迪政府的就业政策对于缓解供需错配效果有限。需求方面,莫迪政府企图通过PLI等生产激励政策提振企业劳动力需求,然而PLI的“高价值”产品倾向客观上加剧了市场对于高技能、专业劳动力的需求缺口,无法缓解绝大多数低技能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供给方面,莫迪政府希望通过ELI等就业计划鼓励企业雇佣更多劳动力,并对其进行培训,但由于补贴期限过短、缺乏升级配套,相关政策的整体效果也不甚乐观。
鉴此,莫迪政府应基于印劳动力市场现状,吸取以往政策经验教训,从以下五个方面推动缓解劳动力供需错配问题:一是统筹供给与需求,将扩大生产能力与提供与之匹配的劳动力队伍相结合,缓解供需错配、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二是注重跨部门协同,提升PLI等资金促进就业的效果;三是建立梯度补贴机制,将ELI补贴与技能认证等级挂钩,激励企业持续培训劳动力;四是改革职业教育,更好适应市场短期需求和产业发展长期需求;五是推动各邦劳动法改革,消除推高劳动力成本的人为性、制度性因素,为劳动力在与资本的竞争中赢得回旋空间。#海外新鲜事# #印度[超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