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愁是我国江、浙一带流传较广的一个美丽、善良、勤劳,敢于同命运抗争而充满着传奇色彩的古代妇女形象。
相传莫愁是南朝时洛阳人,家贫,因为在秋季出生,所以父母为她取名秋女。秋女自幼丧母,与以采药行医为生的父亲相依为命。穷苦生活的锤锻,养成了秋女乐观的性格,共同的命运使秋女对穷人充满了同情。她用动听的歌声驱散穷人心头的烦闷,鼓励他们顽强地活下去;她经常随父亲登悬崖,攀绝壁,采集各种药草为穷人治病,并在实践中向父亲学得一手好医道。
秋女身上集中表现了劳动人民勤劳善良的美德,而她的遭遇也是古代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缩影。在她十六岁那年,老父上山采药从山崖上跌落,不幸丧命,父亲死后,秋女只得卖身葬父,为了倾诉自己的不幸,抗议人生的不平,她在卖身牌上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愁女”。
愁女被卖到南京(当时的建康),做了卢员外的儿媳妇。然而甜蜜的夫妻感情,优裕的物质生活并没有使她忘记过去的苦日子,愁女永远和穷苦百姓心连着心。婚后,她仍像在家乡一样上山采药为穷苦人免费治病。她接触穷人愈多,愈深感生活的不公平,所以整天愁眉不展,丈夫为了劝慰她就替她改名为“莫愁”,从此莫愁的美名就传遍了南京。
但是万恶的社会并没有因此给莫愁带来欢欣。梁武帝萧衍垂涎莫愁的美貌,把莫愁搞得家破人亡。莫愁为了免遭梁武帝玷污,跳上长江里的一只小船离岸而去。乡亲们闻讯都赶到江边,一声声地呼唤着莫愁。莫愁恋恋不舍地又把小船撑回来在江上绕了一圈,船后立即出现了一条堤埂,把部分江水围成了一个湖,莫愁犹豫片刻,心一横,小船冲向江心,竟把长江的一段冲得向外弯去,远离了那个湖。莫愁去后,乡亲们为了纪念她,便把那湖叫作“莫愁湖”。梁武帝为了平定民愤,就写了一首《河中之水歌》 以示悔意。
莫愁是人民群众有感于生活的重压而塑造的一个理想人物。她的一生是中国古代人民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她的勤劳、善良、不屈的精神和崇高的气节是中国劳动人民传统美德的概括,她那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结局则体现了古代人民反抗暴政的愿望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