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省的小镇与寺庙
郎木寺镇,虽然是一个镇,却被白龙江分为了甘肃部分和四川部分。
郎木寺,虽然是一个寺名,却包括甘肃的赛赤寺和四川的格尔底寺。
两省的分界是白龙江,虽然号称是江,但是其规模不过是一条去源头不远的溪流。镇上的建筑沿河分布,几座桥梁衔接彼此,而寺庙背靠各自的山体,都是格鲁派寺庙,有“郎木寺”同一个大名号却两不相扰。如果要区分,可以说甘肃郎木寺和四川郎木寺。
金碧辉煌的甘肃郎木寺
次日一早,我们首先拜访赛赤寺,也就是甘肃郎木寺。很多旅行团来郎木寺主要是参观这里。这座寺庙依山而建,最大的特色是一个又一个金顶层层叠叠,高低错落。
在藏传佛教中,金顶意味着无上尊贵,甚至有的专业书籍中用金顶的数量来判断寺庙的等级,例如扎什伦布寺才不过四个。虽然这种说法不准确,但是通常只有大经堂后殿,或者供奉了释迦摩尼或弥勒等主尊,以及大活佛寝宫与灵塔等殿上才会使用金顶。
很显然,赛赤寺突破了这一常规,一座寺庙弄出了10个金顶,显得金碧辉煌。
在赛赤寺后面的草甸上,有一处天葬台,我们去的时候没有天葬仪式,所以可以一直沿着山路走到天葬台,只见一大片经幡列列,天上秃鹫盘旋,时不时从天葬台前掠过。
天葬台西边的一片宽谷就是白龙江的正源,涓细的白龙江顺着这片宽谷从远处的群山间流淌而来,蜿蜒500余公里后在四川广元汇入嘉陵江。
低调的四川郎木寺
格尔底寺,也就是四川郎木寺,比起赛赤寺显得低调很多,不仅没有那么多金顶,而且就算是日常僧人们念经上课的大经堂上面用的也是银白色屋顶,颜色与周边的草甸山林融为一体。
大经堂边上是同样低调的时轮学院。
格尔底寺最豪华的大殿当属新修的大雄宝殿建筑群,出现了层层叠叠的金顶,旅游大巴也都停在这组建筑前的广场上。这里应该是被文旅策划包装过,边上还有一些小型佛殿和禅房,有不少汉传佛教的元素,让我们哭笑不得。
尽管如此,相比较而言我们还是更喜欢四川的郎木寺,因为这里每天早上念经上课与辩经的僧人更多,而且大经堂相对独立而低调,并没有太多的游客来打扰,旅游参观和修佛参禅两个区域相对独立。
每当晨昏,登上大经堂对面的护法殿,在那里欣赏寺庙全景,煨桑的青烟阵阵飘过,才能感受到一种超然的情怀。
虎穴仙女别有洞天
风在呼唤经幡列列,
格萨尔王的故事流传,
虎穴仙女,梦的牵盼,
心的祝福哈达圣洁。
……
一开始听根呷的《相约碌曲》,并不理解“虎穴仙女”的含义,直到看了郎木寺的介绍,才知道格尔底寺,也就是四川郎木寺,直通一道峡谷,在峡谷里面有虎穴洞和仙女洞,虽然是两个不大的溶洞,却颇多圣迹。
虽然说就地理位置上这里是实打实的四川境内,但是赛赤寺,也就是甘肃郎木寺,全名叫达合仓郎姆赛赤寺,其中达合仓郎姆,意为“虎穴仙女”,也是因为虎穴仙女的圣迹而兴起的,这也算是文化溯源和隔江借景。毕竟,郎木寺镇虽然地跨两省,但是从来就是浑然一体。当然,只有创造历史奇迹的疫情封控,才在历史长河中短暂将其一分为二不得往来。
我们先追溯一下古老的历史传说。据《安多政教史》记载,这里以前是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虎狼出没,危害众生。而后莲花生大师在此降妖伏魔,甚至将猛虎化为仙女保护一方,也有说因为这里成为了圣地,吉祥天母亦在此显灵居住。很多人到格尔底寺就是为了朝拜仙女洞这处圣迹。
仙女洞就在格尔底寺的尽头,一道有10公里长的峡谷入口处,一座简易的老虎塑像正对着洞口的佛塔,佛塔上满是哈达。
虽然洞口不大,进去需要猫着腰走几步,但是里面有几处圣迹,当地人绝对不会错过。
首先是一眼细如棉线的清流挂在石壁上,当地人都会用手接一捧喝下,据说可治百病。然后是一处神圣的岩壁,当地人会在岩壁上叩首,长此以往岩壁上有了厚厚的包浆。最后还有一块突出的石笋,当地人说身上哪里疼痛就用这个石笋在痛处摩擦。
洞内石壁上还有一块形如仙女的钟乳石,也有人说那是自然形成的佛像,坐在钙华的石幔之上,那就是莲花生施展法术化猛虎而成的仙女。
沿着滨水的步道继续溯溪而行不过百米,只见这条溪流从峡谷两壁间的岩石缝隙和地底喷涌而出,很快就汇聚成一片溪潭。溪潭石壁上刻着“白龙江源”四个字。
依据“同源唯远”的原则,这处峡谷显然不是白龙江正源,但亦可称为源头之一。在溪潭里一块巨大的岩石内侧,是当地人在夏天的洗浴之地,我们隔着岩石就听到了里面小孩子们戏水的喧闹声。
倘若再往峡谷里面走几步,在几公里范围内的峡谷中再也看不到水流。其实,这一现象就是喀斯特地貌的潜流,在明代《徐霞客游记》中,徐霞客就对此有细致的描述。但是,在千百年前这里的藏民就会认为这也是一处圣迹,何况就在这片出水口的崖壁上,还高悬着一个溶洞。这个溶洞虽然不深,但是洞前极为陡峭,上下都需要拉着哈达连成的绳索攀爬二十余米才能进入洞中。
进入洞中的感觉如入虎口,这里就是虎穴洞。
从虎穴洞继续深入峡谷。这一路峡谷两侧的山势亦渐露峥嵘,有的如同石门对峙,有的如同犬牙交互,有的如同石笋林立。
在感觉到山势的逼仄快要喘不过气的时候,会突然遇见一片开阔的牧场,草地上鲜花绽放,美不胜收。
这条峡谷的神奇之处,就是有节奏地收束和放开,一直上到峡谷最后一块开阔地,两处垭口也近在咫尺。
这里海拔已经接近4000米,因为我们在这里第一次看到了高海拔地区特有的植物——绿绒蒿。
就在我们流连这条峡谷,赶着最后一抹光线下山走到虎穴洞和仙女洞的时候,只见十几位僧人结束了一天的修行,拿着毛巾一边说笑一边迎面走来,看架势他们是来这里洗澡的。我们其实早就试探过水温,这里的溪流虽然不能说是寒冷刺骨,但此时洗澡也绝不好受。或许,这也是他们修行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