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有成竹主人公是谁(胸有成竹成语故事)

北宋•苏轼《文与可画篑簹谷偃竹记》中载:“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晁补之诗:‘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北宋画家·文同

北宋仁宗时,四川梓潼县地方有位著名的画家,名叫文同,字与可,擅长花鸟虫鱼写生画,但生平最爱画竹,称墨竹大师。他在自己住处周围都种有大竹子(篑簹),不断观察这些竹子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所以他画竹子时,心里已经有了竹子的具体形态,每一下笔都能画出很逼真的竹子。

苏轼被贬以后,也很喜欢画墨竹画,文与可画竹的经验,使苏轼受到很多启示。所以他说:“画竹子,必须首先详细观察竹子,在胸中形成了竹子的形态,认清想要画的东西,一经发现,便振笔急书,心手合一,以画表现出自己所观察到的,这种感受到的东西,如果不立即扑捉住,稍一疏忽就会很快消逝过去。文与可画竹子就是这样。他的朋友晁补之在《赠文潜杨克一学文与可画竹求诗》中,曾称赞说:‘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清代墨竹画家郑板桥对此提出过异议,认为文与可的画,是“胸无成竹”,“意在笔先,趣在法外”。

“胸有成竹”的故事就是这样来的。人们常用这句话形容事先已有了成熟的办法或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