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济南市百花公园西门北侧有一个幽静的院落,这就是闻名于世的闵子骞的祠堂。闵子骞(公元前536--公元前487),名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孔子的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孔门十哲之一,以孝闻名。“鞭打芦花”的故事排在二十四孝图之三。
进大门,迎面是一处新建的仿古庙堂,墙上有一个写有“济南孝文化博物馆”的牌子,欧阳中石题字。再沿着庙堂往北走,20多米处就是一座突起的坟墓。该墓高约3米,封土直径约5米,呈圆形,四周有多尊石羊、石马、石狮、石龟等石像,还有两棵古树。北侧立着一块刻有“闵子骞墓”字样的石碑,上面还有第一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说明。祠堂西侧立有好多碑刻,字迹或斑驳或清晰,都在露天存放。东侧有一长廊刻有二十四孝图和不少的墓碑石刻。
与工作人员攀谈得知,园中大部分碑石都是从济南周边工地挖出来后运来的,以墓碑居多,是为了充实在此建立的孝文化博物馆。露天存放的石刻也有计划予以修缮和修建碑亭存放。
20世纪60年代前,闵子骞墓规模还很大,当时墓区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200米,墓堆封土直径有七八米,高约十几米,周围还有合抱粗的古树30余棵,历代碑刻十余尊。但后来“文革”时,整个墓区遭到严重破坏,祠堂被拆掉,碑刻被毁,古树被砍,仅剩两棵,封土被挖去烧砖瓦。经文物部门的努力,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先后投资180多万元,对墓园进行了修缮。
为弘扬孝文化,墓园西侧的南北向道路命名为闵子骞路,在近1500米马路边的墙上,排着一块块书写着孝子故事的木板。“二十四孝”便化为文化被写在了墙上,过路的行人都会停下脚步来阅读墙上的故事,学习先辈对我们的教诲。
树荫斑驳的闵子骞路,不仅见证着济南的发展,还守
护着自古以来的文化积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济南人。和祠堂一墙之隔的百花公园内有一芦花湖,湖畔有亭,湖的名字与闵子骞的故事有关。
济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像闵子骞这样的历史名人深植于这片热土,滋养着一代又一代济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