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南亭怀辛大原文及翻译(古诗赏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注释:


山光:此处指山上的阳光。

池月:池边的月亮。

散发:披散着头发,表示无拘无束之意。

轩:长廊。

闲敞:舒适而又宽敞的地方。

中宵:中夜、半夜


译文:


夏日傍晚,散开在山上的阳光忽然之间便西沉了,而池边的月亮则渐渐从东边升起。

我披散开头发在傍晚纳凉,将窗户打开,悠闲地躺在舒适又宽敞的地方。

凉风送来了阵阵荷花的清香,竹叶间不停地滴下露珠,发出了清脆的响声。

我想要取出古琴来弹奏,但是可惜没有志趣相投之人欣赏。

这番感慨不禁让我怀念起老友(辛大),在半夜也深切地思念着他。


改写为现代诗:


夏日南亭偶感

原创/夏欲诗


太阳西下

拾捡起她橙色的花裙摆

径自走向远山的雾霭中

惊飞了林中的栖鸟

月亮在池边梳理完毕

高高挂在墨色天幕上


热浪穿梭在我披散的头发间

夜风渐起

又是乘凉的好时候

我轻轻推开窗户

顺势闲散地躺卧着


凉风送来阵阵荷花的香味

若有若无的幽香充盈着房间

竹叶间滴下晶莹的露水

接触滚烫大地时发出了尖叫


我想要取出尘封的古琴弹奏

只可惜无人能听懂我的心声

遂想起远在他乡的辛大

入梦以后仍牵挂不止



诗歌背景解读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孟浩然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



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诗的人,他是从谢灵运的山水诗到王维的山水诗这一过渡阶段最有名的山水诗人,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现存诗260首左右,其中220首是五言诗,著有《孟浩然集》。孟浩然的田园诗诗风清淡简朴,意境清远,自然浑成,杜甫称其诗为“清诗句句尽堪传”。《批选唐诗》评其诗歌创作风格“写景自然,不损天真。”


南亭:似应在涧南园,位于孟浩然家乡襄阳郊外的岘山附近。


辛大:辛大疑即辛谔,为作者同乡友人,常于夏日来南亭纳凉,与孟浩然约为琴酒之会。



诗歌鉴赏:


1、白描手法捕捉日常诗意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从视觉方面勾勒了夏日傍晚远处的概貌。“忽”、“渐”两字用词精炼,准备捕捉到了把傍晚来临之景象,夕阳急速下沉,而月亮缓缓向上爬,在对比中预示着暮色四合,傍晚来临。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以“荷”修饰“风”,抓住了夏季傍晚荷花盛开的特点,因为燥热逐渐停息,香气愈发浓郁,好像风不断“送”来了荷花盛开的清香。


以“竹”修饰“露”,描绘了夏季傍晚凉气聚拢形成竹叶间露水的情状,而它们滴落到地面,又发出了清脆的响声。从嗅觉和听觉方面进一步描写了夏日傍晚的真实情景,充分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力,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2、人物刻画注重细节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夏日的闷热已随日落而平息不少,我闲适地披散头发,在打开窗户的宽敞房间内纳凉。通过“散发”和“开轩”两个动作特写,使得一个怡然自得闲躺着乘凉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情态毕现。


3、内心情感景而发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在前面4行,完成场景铺垫和人物刻画之后,便自然而然转入抒情。想要弹琴,只可惜没有知音欣赏。以“高山流水”的典故发出知音难觅的感慨,也从侧面展现了诗人的艺术才华和高尚节操。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他开始怀念叫辛大的挚友,怀念起交往的点点滴滴,以至于梦中也无法平息思念。此处与诗题《夏日南亭怀辛大》呼应,终于提到辛大,委婉地抒发了自己对故人的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