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盐官观潮景区旅游攻略(观潮胜地观大潮盐官海塘寻遗迹)


观潮胜地公园游览路线:安澜门(出入口)→白石台广场→镇海铁牛→天风海涛亭→1号观潮台→2号观潮台→占鳌塔→徐志摩偕友人观潮雕塑→乾隆手植古朴→毛泽东观潮诗碑亭→3号观潮台→中山亭→金九观潮处→4号观潮台→抗日烈士纪念塔→史量才纪念碑→1号观潮楼→海宁观潮亭→5号观潮台→2号观潮楼→6号观潮台。

海宁历史绵长,不仅仅是观潮胜地,各界名人辈出,是李善兰、王国维、蒋百里、徐志摩、金庸等众多文化名人的故乡。而海宁也流传着许多传说,比如千古一帝乾隆的身世之谜,便是民间野史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金庸先生的《书剑恩仇录》便是取材于此。

据网上资料,观潮胜地公园一共有五个门。游客可以通过安澜门、海滨门、迎宾门和建安门进入公园,我们今天从安澜门进。

安澜门是一座五檐飞角的三门花岗岩牌坊,上额刻“天下奇观”四个大字,为海宁籍武侠小说大家金庸所书。中额刻着孙中山的名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牌坊石柱上有楹联:“气象苍茫涵日月,波涛吞吐自春秋。”

安澜门背后

海宁盐官镇是观潮胜地为东西向狭长地形,全长1360米、总占地16.24公顷。抗战前,海塘一带已有海滨公园。1994年起,重建海滨“观潮胜地公园”。园内拥有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鱼鳞石塘、明代占鳌塔、孙中山观潮亭、毛泽东观潮诗碑纪念亭、乾隆手植古朴、史量才纪念碑、镇海铁牛等景点;景观海塘、2座观潮楼、6个观潮台是天下奇观海宁潮的最佳观赏点;白石台广场集大型节庆活动、游览观赏、文艺表演、休闲娱乐于一体,是观潮胜地公园的标志性建筑。

石牌坊后面并列的三座石拱桥,名安澜桥。

安澜桥右边的石柱,石柱上阴刻蓝字:“观潮胜地”。落款:乾隆甲戍御题(公元1754年)。

走过石拱桥,是三座并列的石坊,中间坊额上刻“天福万民”四个金色大字,旁边两坊分别是“海晏”和“太平”。

石坊背额上刻“日夕萦念”四个金色大字。“日”指白天,“夕”指黑夜,“萦念”是连续不断的思念。钱江大潮像浩浩荡荡流入大海的江水,因对故地的思念,白天、黑夜来来回回从不停歇。

走过石坊进入白石台广场,白石台广场两侧建有圆弧形红墙,靠墙立有十多块汉白玉石碑,上刻清朝康熙、雍正、乾隆等几位皇帝巡视钱江海塘或观潮时题写的诗文。

见前面是一座三层高台,台沿上镶着一块“白石台”的石匾。因石坛早已湮没,2002年重建,整个白石坛广场都是用汉白玉砌成的,集大型节庆活动、游览观赏、文艺表演、休闲娱乐于一体,是观潮胜地公园的标志性景观。

据说,此台原为乾隆御驾观潮处,并留下御诗一首:“镇海塔旁白石台(坛),观潮端不负斯来;塔山潮信须臾至,罗刹江流为倒回。”

广场呈现半圆形,白石台呈正方对称形,靠近江边,多得是在等待观潮的游客,但是白石台其实也是个很不错的选择,不用拥挤,占据高位,只是靠近岸边会更加贴近观潮的真实感。

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由西往东注入杭州湾,流入东海 。钱江涌潮为世界一大自然奇观,,它是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加上杭 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每年农历八月十五,钱江涌潮最大,潮头可达数米。海潮来时,声如雷鸣,排山倒海,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观潮始于汉魏(公元一世纪至六世纪),盛于唐宋 (公元七世纪至十三世纪),历经2000余年,已成为当地的习俗。

海宁潮是一个壮观无比的自然动态奇观,其和“雷州换鼓”、“ 广德 埋藏”、“登州海市”一起合称为“天下四绝”。当江潮从东而涌来时,似一条银线,渐渐地“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潮头高达10米,汹涌向前。滔天浊浪,轰响如雷,万马奔腾,惊心动魄。

我们来的不是时候,每年最佳的观潮季节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时候。但今天来的也时间不对,不是涨潮的时间。实际上,在海宁盐官,天天可观潮,月月有大潮,每月农历初一至初六十五至二十均为大潮日,故一年有150多个观潮佳日。在盐官以东可以看到“双龙相扑”交叉潮,盐官以西老盐仓“惊涛裂岸”回头潮,以及钱塘夜半潮,各有各的壮观和气势。

关于潮水是怎样形成的,是因为月球的引力和地球的离心力,相互作用,产生了潮汐现象,宇宙万物大自然如此神奇。

钱江观潮始于唐,盛于宋, 海宁 的观潮盛于明朝,至今已有四百年历史,并以盐塔一线潮著称。这些年,随着围垦海涂和钱塘江流沙的淤积,盐官不失为第一观潮胜地,而钱塘江观潮,在海宁这里是最安全的。

走上堤坝,看到是平静的江面,波澜不惊,江水在缓缓地流淌。钱江海塘大堤。大堤顶宽七八米,铺有方形道板砖,两边土坡上植有草皮,不远处有一座宝塔。根据海宁史料记载,自唐宋以来,钱塘江沿岸经常会发大水。官府在盐官建造起一座40米高的宝塔,取名镇海塔,也就是今天的占鳌塔。

镇海铁牛

镇海铁牛始铸于清雍正八年,原有五座,乾隆五年(1740年)又铸四座,分别置于钱塘江北侧沿岸。其前蹄内跪,牛腿座地,造形逼真,形态自如。当时有一种说法:水牛克水,以牛治水,使怒潮不再成为祸害。可惜的是那对铁牛毁于文革,照片上的这一对铁牛是1986年6月为了恢复“镇海铁牛”这一景观,文物部门根据资料重新设计由浙江邮政机械厂资助并由海宁机床厂铸造的,这对铁牛现置于占鳌塔旁,新铸的铁牛上仍保留了铁牛铭:“唯金克木蛟龙藏,唯土制水鬼蛇降,铸犀作镇奠宁塘,安澜永庆报圣皇。”

铁牛身上有铭文:

《铁牛铭》

惟金克木蛟龙藏,

惟土制水龟蛇降。

铸犀作镇奠宁塘,

安澜永庆报圣皇。

《七绝·观潮》

毛泽东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

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注释

(1)雪花:浪花钓。

(2)鱼台:即钓台,在钱塘江中段的富春江边,相传为东汉严光(子陵)隐居垂钓处。

(3)人山纷赞:聚集观潮的人很多,大家一边观潮一边赞叹阵。容阔:指江潮像千军万马排列成的阵容,非常壮阔。

(4)铁马:配有铁甲的战马,借喻雄师劲旅。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钱塘江涌潮袭来时,波涛汹涌,如闻(十万军声)。

译文:

千里钱塘的波涛滚滚而来,雪浪飞花的潮水涌向钓鱼台。

人山人海大赞江潮阵容壮阔,犹如铁甲战马从容杀敌后回返。

观潮胜地公园,是“一线潮”的最佳观赏地,众多、名人雅士都曾来这里观潮。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三至八月二十二左右会举行钱江?海宁?观潮节,期间展开各种观潮、祭潮等活动,届时人山人海,好不热闹。

小学课文《观潮》

顺便还复习了一下小学课文《观潮》,现在再来看真的是一模一样: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 海宁 市的盐官镇,据说这是观潮的最好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流,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人们的眼前。平静的江面,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秋阳下,笼罩着一层白蒙蒙的薄雾。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近处,镇海古塔、 中山 塔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

  这时候,江潮还没有来,可是,海塘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半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在滚动。顿时,人声鼎沸。熟悉江潮的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向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那浪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提下,江水已经涨了六七米高了。

占鳌塔

来到观潮胜地公园,首先就会看到这个标志性的占鳌塔,也称镇海塔,这是一座风水塔,为了镇锁狂澜而设置的风水塔,始建于宋代,楼阁式砖塔,砖身木楼,平面呈六边形,外观七层内为八层,高十五丈,周围九丈六尺。

历史悠久的占鳌塔,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沧海桑田。汹涌的潮水在带给人们惊叹的同时,千百年来,每天两次对钱江两岸的冲击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历史上,钱塘江堤防屡屡被冲垮,良田被淹,人们的生命财产时刻面临着威胁。明朝的万历年间,盐官的江边竖起了这座占鳌塔。希望占鳌塔能镇住凶神恶煞的鳌鱼,不让他再兴风作浪。

史料记载:占鳌塔,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郭一轮知县始建,万历四十年知县陈扬明落成。清?康熙十五年(1676)重修时改名镇海塔。清?雍正五年(1727)重修时建塔院。1983年,维修时复名占鳌塔。昔时建塔乃“以宁邑面大海,走巽峰镇砥之”。清?陈凯永《重修镇海塔碑记》略谓:“吾邑居浙江之表,朝潮夕汐,其回溜湍急弥甚,往往有沦胥之惧,昔形家言惟建塔镇锁,则狂澜可障,地脉可固,遂于壬子岁(明万历四十年)肇建是塔于海堧。丙子(明崇祯九年)修葺之。”

塔六面七层。1983年,维修时,在清理塔基浮土中发现底下尚有一层,经清理仍埋地下。塔高十五丈(39.375米),周九丈六尺(25.32米)。砖身木楼,石级围磴,围廓翼栏,飞檐画甍,戗角垂铃,铜顶吊链。造型极为宏丽精巧。其中塔刹部由六条铜链和葫芦,相轮组成,塔身由砖木楼阁构成,六面戗角均采用壮斗拱结构,每层塔心和廊檐通道间有三扇拱形壶门,由于塔内狭小,难以设置楼梯,因此利用拱门厚壁设台阶,其中一扇拱形券门通向上层,另外两扇分别通向下层和本层,这对狭小的塔内面积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同时使古塔更为精巧玲珑。

著名诗人徐志摩与友人观潮的雕塑

位于占鳌塔右侧,有一尊雕像,是祖籍浙江海宁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与友人观潮的雕塑。该雕塑设在盐官观潮景区,还原了90年前的钱江大潮时,徐志摩组织胡适、任鸿隽、朱经农、陶行知等人前往海宁观赏钱江大潮的场景。

1923年9月28日是农历八月十八观潮节。任鸿隽、朱经农、曹诚英、胡适、陶行知、马君武、Ellery、陈衡哲等一行,应徐志摩观潮之约,相聚海宁。

那天上午,胡适、曹诚英与陶行知从杭州坐火车出发,徐志摩等一行则坐上海方向来的观潮专列,汇合后前往海塘候潮。在钱塘江畔,徐志摩、胡适、任鸿隽交替着给大家拍摄合影留念。当天下午,海宁潮也如约而至,众人尽兴而归。历史记录了占鳌塔下的这一群时代弄潮儿。

观潮之约后的90年,海宁用艺术的形式,将这一历史时刻还原。纪念碑式的群像,让九个人物化成九座碑,作品巧妙地让众像与海宁潮结合,让人难辨潮与像的主次。艺术为两个世界牵线,搭起一座跨越时空的走廊。

作品的名字是《那一天》,不仅是90年前的那一天,也是今天、明天,未来的某一天,是游人来此观潮的那一天,是一副别样的情景。在他看来,雕塑不仅与潮水交相呼应,也为游客增加了新的互动项目。

雕塑高约2米,为青铜材质,现在雕塑的位置也正是当时徐志摩等人观潮的位置。一个时代的一群人的观潮之约,看似平淡,却成为一段佳话,历史记录了这些时代弄潮儿的观潮身影。

毛泽东观潮诗碑亭

1957年9月11日(农历八月十八),那天县里开三级干部会,乡里留下李炳松值班。午饭时分,毛泽东同志从杭州来盐官观潮,因逢传统的观潮节,游客甚多,故选择了镇郊三星乡七里庙(现属盐官镇)。毛泽东及随行人员乘三辆黑色轿车,轻车简从到七里庙,仅有李炳松和七里庙联新高级社书记张利丰作陪,登上与长城、大运河并称古代三大工程的钱塘江鱼鳞石塘。那天天气晴热,身着一套烟灰色中山装的毛泽东很随便地在塘上简易棚里候潮,饮用随身带的水与食品。涌潮似万马奔腾而来,主席专注眺望,到涌潮西去消失,主席仍聚精会神,直到江面恢复平静,前后近2小时。老李为荣幸见到伟人一面而激动,也为主席平易近人,不惊动地方政府的作风而钦佩。

《七绝·观潮》

毛泽东

(1957年9月)

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

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中山亭

孙中山亲笔写了“猛进如潮”四个字,

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的海宁之行,有关部门建成了中山亭,亭呈长方形,分亭额和石台两部分,它打破了历来孤亭一座的单调格局,形成了一个和谐的组合体建筑。亭阁是一座仿古建筑,亭顶用进口瓦楞形马口铁铺设而成,全亭以四柱承托,亭内有额,曾先后由著名书法家张宗祥、沙孟海题写,亭阁西侧为观潮台,面积近百平方米,可供数十人同时观潮游览。近年来,有关部门每年对中山亭进行整修和维护,使其保持原貌。

乾隆手植古朴

观潮胜地公园朴树,古树等级一级。树龄:265年 树高:15.3米。

“乾隆手植古朴”是海塘上唯一的一颗参天大树,迄今已在土质含碱量较高的海塘上挺立200多年,迎风吸霞、葱茏俊逸,实为一大奇观!。乾隆二十七年(1763年)三月,乾隆亲临海宁勘视海塘,三月初三下谕,御制观海塘志事诗,并亲手种植朴树一株,意在褒扬人民群众在筑塘期间表现出来的以朴为贵的精神。在树西侧还立有御碑记述了此事。

此树更因是乾隆手植,而增添传奇色彩,现在树旁有碑记载此事。“乾隆二十七年三月(公元1762年)清高宗亲临海宁勘视海塘,三月初三下谕,并御制观海塘志事诗。诗中宝祭擘书,笔力健举,勤政之状殊可敬可爱。为以志永久,高宗于占鳌塔西侧手植朴树一株旨在以朴为贵……”据了解,朴树为落叶高木,枝干茎皮可化多用。这棵古朴迎风吸霞,始终挺立高矗,观涛晨昏,偕塔并肩,被人们称为盐官的一大奇观。

徐志摩观潮雕塑

“徐志摩与友人盐官观潮”雕塑名字为《那一天》。1923年9月28日,徐志摩陪同朱经农、曹诚英、胡适、陶行知、马君武、Elleny、陈衡哲、任鸿隽等人到盐官观潮。雕塑根据徐志摩等人观潮时留下的照片进行创作,其坐落位置也是当时观潮的地方。

2013年9月7日上午,雕塑在海宁盐官观潮城揭幕。该雕塑还原了90年前的钱江大潮时,徐志摩组织胡适、任鸿隽、朱经农、陶行知等人前往海宁观赏钱江大潮的场景。

由嘉兴本土雕塑家陆乐按他的独特风格创作的群雕,再现了徐志摩陪同朋友在海宁观潮的情景。雕塑高2米余,为青铜材质,坐落的位置据说正是当时徐志摩等人观潮的地方。

还据说,雕塑根据当时徐志摩等人观潮时所留下的照片创作,网上找到一张当年这伙人在占鳌塔前的留影(其中左起第四人为徐志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