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描写作用有哪些(环境描写作用的探究)


人物、情节和环境是一部小说的基本组成元素,这一点是学生必须了解的。人物是一部小说的灵魂;故事情节是一部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成长的历史;而环境描写是小说中的人物的一种心境的理想的折射,是小说中的人物的活动场所。

小说的环境描写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何为小说的自然环境呢?自然环境描写指的是作者对自然界各种各样的景物,如花花草草、气候节气、日月山川等进行描写。所以说自然环境的描写又称景物描写。

那么,又何为小说的社会环境的描写呢?社会环境描写指的是作者对人物活动场所进行描写。它所涉及的内容和范围都非常广泛,它可以描写一个房间,一些装饰,一座城,还可以是当地的风土人情,等等。如《林黛玉进贾府》,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贾府宏伟壮观的外貌、非常讲究的布局、屋内华丽的陈设、丫鬟老婆子们的穿着礼仪。这些都是作者对社会环境的详细描写。

那么,小说环境描写有哪些作用?下面展开具体分析。


一、小说的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时间、地点。2.渲染气氛。3.烘托人物。4.推动情节。5.深化主题。6.象征与暗示。

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文中有三处对风雪进行直接的描写。第一处是林冲初到草料场时对风雪的描写:彤云密布,朔风渐起,纷纷扬扬,下起一天大雪。第二处是林冲去市场买酒时对风雪的描写:……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第三处是林冲买酒回来时对风雪的描写:看那雪,到晚时越下得紧了。

虽然作者对自然环境描写十分简练,但是作用非常大。作者对乌云、大风大雪的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烘托主人公林冲阴郁的心情,衬托了一个孤勇者的形象,也暗示了情节的趋向。当林冲接到管理草料场的差事时,这对他来说,是个美差。但他前往草料场时,迎接他的是纷纷扬扬的一场大雪,这暗示他将面临一场严峻的考验。作者对风雪的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正因为风大雪大,天寒地冻,林冲才去了市场买酒喝来暖身子,也正是风大雪紧,才把草料场的草屋压倒了,林冲无处安身;只能去山神庙借宿,也恰恰因为风雪太大了,林冲才搬起石头挡住山神庙的庙门,碰巧听到了陆谦等人的阴谋,才迫使他彻底走上反叛的道路。

文章的那一句“那雪正下得紧”,描写妙处多多。作者这样描写风雪不仅具有神韵,而且极富有意蕴,与人物、情节起着共情作用,构成了一个永恒的经典。

作者除了直接描写风雪之外,还运用了侧面描写衬托出风大雪大的特点,还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衬托风雪。如林冲在山神庙里,“取下毡笠子,把身上雪都抖了”,林冲在喝酒时,“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后又因风大雪紧,为了抵挡风雪,林冲又将旁边一块大石“掇将过来挡了门”,这些动作描写,推动了后面故事情节的发展。

二、小说的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背景,时间和地点等。2.交代人物身份和性格。3.揭示主题。

如《祝福》,作者在文章的开头段,就详细地描写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过年景象,勾勒了当时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必然性。文章的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渲染了鲁镇过年的热闹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死时孤寂凄凉,深化了对旧社会封建礼教人吃人本质的控诉的主题,使文章的篇章结构更加严谨。

还有在《药》这篇小说中,作者对执行死刑刽子手衣服正反两方面“大白圈”的描写,对夏瑜在监狱里所说的话,以及坟场两边墓地的描写,给读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清朝末年,对坟场两边墓地的描写,反映清政府对革命者的血腥镇压,最后对夏瑜的坟墓上有人放置一圈白花的描写,暗示革命的火种是不会熄灭的,革命者不会因为遭遇挫折而退缩的。

小说环境描写作用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不同,作用也有所区别。

如果环境描写出现在文章的开头,一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二是交代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三是渲染气氛,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四是为下文的故事情节发展做好铺垫。

如在《祝福》中,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描写鲁镇热热闹闹的过年景象,一方面起着渲染气氛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起着铺垫作用。如在《边城》中,作者有这样一段环境描写:“四边站满了人,四只朱色长船在潭中滑着……,鼓声蓬蓬响着。”那么,这一段出现在文章中间的景物描写,渲染了热闹的气氛。

如果环境描写出现在文章的结尾,一是照应开头,起着首尾呼应的作用;二是渲染气氛;三是烘托人物;四是揭示社会的本质特征;五是深化文章主题。我们不难看出,环境描写不管是放在文章的开头,文章的中间,或是文章的结尾,它都有渲染气氛的作用。环境描写放在文章的开头和中间,对故事情节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环境描写放在文章的结尾,具有照应开头,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

小说环境描写常用手法有两个,一是从修辞手法角度来说,二是从表现手法角度来说。修辞手法角度有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比等五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角度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衬托。作者通过侧面的、间接的景物或是人物动作等描写,反衬出具体的、血肉鲜明的人物形象。二是动静结合。动景和静景描写结合,远景和近景描写结合,这样结合进一步衬托主人公的形象。三是虚实结合。虚是指联想、想象之景物;实指的是当前所闻所见之景物。虚虚实实,实实虚虚,虚中有实,实中又有虚。我们要注意到这一点,“虚”是为“实”服务的。四是白描与细描。白描是作者用极其简洁的语言描写景物特征,反映作者的情感。细描指的是作者对环境进行浓妆艳抹的描写。

鉴赏小说环境描写作用的手法要注意以下三个角度。一是从描写技巧角度来看,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二是从修辞角度来看,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三是从写景角度来看,运用了怎样的写景顺序和观察角度。写景顺序有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等;观察角度有定点观察、移步换景等。看看作者是否从形、声、色等角度来描写。

高考对小说阅读环境描写作用常见的考查形式如下:一是阅读文章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请说明一下作者的描写意图。二是概括文章第X段所写的景物特点并简要分析其作用。三是文章中多次出现xx,请分析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明确高考小说阅读的环境描写常见的考试题型之后,那么,学生如何做到规范答题呢?

首先,我们注意审题,审题就是要求我们学生仔细阅读所给出的文本,研判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描写,这样,我们学生的答题思路就有一个清晰的方向了。

其次,注意所给文本及其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位置不同,我们回答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最后,我们要注意全面理解,不能断章取义,我们要综合起来,全面理解它在文章中所发挥的作用。

总之,学生在做环境描写作用的题目时,分析概括起来可以按照三个基本步骤来走。第一步,找出关键句。找出具体描写环境的语句。

第二步,分析作用。具体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第三步,组织答案。组织语言,规范答题。学生在做这类题型时,也有些固定的模板。

模板一:交代……时间,描写……景物,渲染……气氛,定下了……情感基调。

模板二:推动情节的发展,为……情节做好了铺垫。

模板三:烘托了人物……感情,映衬了……性格特征。模板四:突出或揭示……主题,为……活动提供了背景,与……形成鲜明对比。

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会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一是踩点不全,没有从多角度看问题的意识。

有的学生不知从哪个角度入手,有的学生回答问题一是一,二是二,没有从多角度回答问题的意识。二是没有结合文本来答题,内容空洞无物。比如说,有的学生只回答出推动情节的发展,至于具体推动什么故事情节的发展,没有结合文本具体回答出来,显得空洞无物,很明显这是要被扣分的。三是不能准确判定作用,语言不够精准。回答此类题型时,要把作用和特点结合起来作答,不能只答作用,而不结合特点来回答。四是语言组织能力欠缺,语句不够通顺。

很多学生不能规范全面地回答问题,更多的是不能把问题与具体的文本上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是干干地、机械地回答出一些概括作用。如同学们只回答“以上景物描写渲染气氛”。没回答出“渲染……气氛”,没有与具体文章中的内容有机地结合。

看如下例子:请同学们阅读《归来》这篇文章,然后回答下面的一个问题:

小说中的两处环境描写起到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

首先,学生先找出两处描写环境的关键句。一处是对火车车厢的描写,作者描写车厢很拥挤,挤满了回老家过年的人,行李架上塞满了行李。揭示农民工的艰难境地,渲染感伤的气氛。另一处是作者描写车站冬天早晨寒冷的气候,从人们嘴里呼出的每一口气都化成了白霜,揭示农民工生活的不容易,深化了主题。

那么,学生在实战演练中如何提高小说阅读环境描写作用的鉴赏能力和规范答题能力呢?

我们以2019年新高考全国三卷《到梨花屯去》为例来说明。问: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我们要先了解文章中有几处景物描写,分别处于文章的什么位置,是在文章开头,中间还是结尾。然后把它们找出来。

第一处的景物描写是在去梨花屯的路上,路上的一些沿途风景的描写,也是故事展开的自然背景。

第二处的环境描写出现在文章的中间“三只白鹤高高飞过,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还有路边出现一条水沟,……发出喜悦的响声”。在文章的中间插入这些景物描写,是用来配合气氛的变化,

此处,文章还多处描写了夏天的一些山野风光,如飞鸟流水等自然景物。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么多的自然景物呢?作者对这些自然景物的描写,目的是给读者描绘出一幅清新自然、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田园画作。经过从头到尾这样分析之后,学生就可以有条不紊地组织回答问题了。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请同学们阅读《雨夜小站》,回答以下问题:小说的开头和结尾分别描写“春雨”,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我们先看文章第一段“春雨唰唰下着,……都笼罩在白茫茫的春雨中”,

再看文章的最后一段:“……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天气是凉的,可生宝心中是热的……”。做此类题型时,我们学生一定要紧紧抓住”春雨”这一关键词,分析它在文本中所处的位置:开头段和结尾段。那它就起着首尾呼应的作用。开头段作者对春雨的描写,为后面的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结尾段的春雨衬托出主人公渴望带领乡亲发家致富的热忱。

分析完作者两次对“春雨”描写的作用后,学生就可以作答了。文章两次对“春雨”进行描写,作用一是为人物活动提供自然背景,也就是小说主人公梁生宝在这“春雨”茫茫的环境中肩负着购买稻种的任务,作用二是歌颂主人公梁生宝勇于战胜困难,吃苦耐劳的精神。

万紫千红总是情。世间上的各种各样的景物都是有生命的,有灵气的。我们要用心与之进行沟通、交流,与大自然的各种各样的景物融合在一起,不管是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潮涨潮落,云卷风舒,还是花开花谢,春去秋来,生老病死……,达到人景合一,无分彼此,让他们与我们相生相容,灵动彼此的灵魂,让他们为我们的成功添砖加瓦,增添一份独特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