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越人为什么断发文身(2000多年前的越国人,为何要断发文身?)

大家知道断发和文身吗?没错,就是在身上纹上图案,剪短头发,这放在现代不是特例,可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在古代也能断发纹身吗?


这件跽坐人形俑,是国字山战国墓出土的青铜鸠杖的一部分,用它把一些特殊的制药涂抹在身上,可起到防虫蚁咬伤的作用。



文身在中国出现的最广泛时期就是在越国,据说文身之后,就能避开蛟龙的祸害,人们恨不得在全身都绘制图案,让蛟龙觉得是同类,越国就不再发水患了。当然,如果能忍住文身疼痛,那也意味着骁勇善战的本领。这文身能理解了,为什么还要断发呢?


樟树市博物馆馆员张淑琴介绍,断发其实就是把头发剪短,做一个中分发型。古越地区非常炎热,为了避暑,才有了断发的习俗。



这件跽坐人形俑并不是单独使用的,其实它是个底座,在它上面还会有同材质的杖身,再加上最上面的鸠形顶部,组合成一件完整的青铜权杖。全国目前出土的青铜权杖就出现7柄,但没有一件是完整的。



战国时期人人都可以断发文身,就好像现在我们随身携带的驱蚊工具一样,但是鸠杖就不是人人能拥有的了,只有国君城主代表权力的时候才能拥有,但是后来这种情况也改变了。




张淑琴介绍,鸠杖是权力地位的象征,后来逐渐发展为敬老之物,由帝王赐予德高望重的老人作为拐杖使用。这件文物刻画出的人物形象具有“断发文身”的特点,正是古越人的古老风俗。而在春秋战国时期,江西恰处于吴头楚尾地区,所以出现鸠杖不足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