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轮转,已是初秋。秋风阵阵,特别凉爽,令人神清气爽,眼里也多了许多柔美的风景。
浅秋时光让我不禁想起了秋天的美好:山明水净、秋水盈盈、层林尽染、秋月无边、金风细细……养眼又醉心。
在此,分享几首经典的秋天古诗词,秋色如画,每一首都散发出独特美,读来赏心悦目。
野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黄昏之时,他站在东皋村头怅望,处处是一片秋色。树木都已染上了秋色,重重山峦覆盖着夕阳的余辉。
牧人赶着牛群回来,猎人带着猎物骑着马归来。看着归来的人们,没有不认识的,他感到有些孤独,便吟唱着《采薇》……
这首诗是王绩的代表作,写于辞官归隐东皋期间,写的是山野的黄昏秋色,虽然带着几分惆怅、孤独,但充满了闲情,秋景清幽,读来让人感觉很悠闲。
整首诗,我特别喜欢中间的四句,远景和近景、静态与动态、颜色与光,都搭配得那么完美。山野被秋色尽染,夕阳西下的田园牧歌,令人眷恋。
山中
唐·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诗佛王维寄情于山水,秋末时行走于山中,写下这首美妙之作,宛如一幅空蒙的山水画。
他独自走在山中,山路蜿蜒曲折,幸好有荆溪相伴。山溪水浅清澈,流得很慢很慢,流过磷磷白石。天气寒冷了,红叶稀稀落落。山林中,红叶星星点点,尤为显眼。
山中仍是苍松翠柏,浓密青葱。在浓翠之中行走,本无下雨,但笼罩在空明翠色之中,却让人有细雨湿衣的感觉。
王维的这首小诗写自然清新,宛如画卷,读来让人仿佛置身于秋末的山中:溪水涓涓,白石粼粼,秋意带寒,红叶稀疏,山岚翠色……静中有雅,清寒中有美,如梦如幻般。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的这首千古名篇家喻户晓,可能因为熟为人知,而容易被人忽略了它的美。这首诗写于公元822年秋天,白居易赴任杭州的途中。
诗中描写了两幅美好的自然画面,一幅是夕阳西下的绚丽秋江之景,另一幅是新月东升的秋夜之景。它们分开看是美景,合起来看更是妙境,比专业拍摄还美。
夕阳渐下,快接近地线,一道残阳铺在江水中。江面呈现光色瞬息变幻的奇妙景象,光多的地方是一片通红,光少的地方是深碧色。
如此绚丽的秋江之景,诗人流连忘返,在江边玩赏到月上露下之时,还遇见了另一番美好景象。江边的草丛上挂满了露珠,在月色之下,滴滴露珠如粒粒珍珠般晶莹。
此时,他抬头仰望天空,新月似弓,感叹这个九月初三夜是多么的惹人怜爱。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秋夜月下,洞庭湖水与月光相映成辉,是那么的和谐,让人感觉特别柔美。湖面无风,静如未经打磨的铜镜,在月色之下,散发出朦胧美。遥望洞庭湖山水浑然一体、一片翠绿,就像白银盘中放了一颗青螺。
这首诗写得简洁清新,却把秋月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的艺术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其中的美,只能细细去品味。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渐渐消散,仅残留下几分黯淡的色彩,映照着远处那座孤独的小村庄,拖出了长长的影子。
一眼望去,袅袅炊烟,几只寒鸦静静地站在佝偻的老树枝头上。忽然,一只孤雁飞掠而下,划过天际,向天边的晚霞飞去。远方是一片青山绿水,还有绵绵的白草,红色的枫叶和黄色的小花点缀。
白朴的这首小令,意境好唯美,寥寥几句,就把黄昏的秋色写到了极致,却没一处用到了“秋”字。作者选取了典型的秋景,由远及近,描绘出一幅绚丽的黄昏秋景图,景色从萧瑟寂寥,变得明丽,富有生机,让人读来跌宕起伏。构思风格很独特,语句婉约清丽,读来赏心悦目,心情也开朗起来。
清平乐
宋·晏殊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富贵词人晏殊,生活在高雅闲适的相府庭园之中,感受秋天到来。因为季节的变化、时光流逝,让他感到丝丝的闲愁,信手写下了这首词作,让人感到秋的唯美,带着若有若无的闲愁,读来有一种富贵优越感,很特别。
秋风轻轻吹,片片梧桐叶坠。浅尝几小杯新酿的绿酒,不知不觉醉卧在小窗前,浓浓入睡。一觉醒来,窗外的紫薇和朱槿都已凋零了,斜阳下,它们的影子映照在栏杆上。已是燕子双双飞去南方的季节,银屏风上还留着昨夜的微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