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长期的观察中,我发现不少业余歌唱者,音准和节奏感都是很好的。从悟性、声音条件以及对歌曲内涵的理解上,丝毫不亚于专业歌唱家,但是歌唱的效果与专业的差距为何会有如此巨大?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思考、总结和改进,这样也许离开专业级歌唱为时不远了。
1、开头咬字松动。这相当于交响曲中的引子,是确定主题和情绪的前提,必须明确以便提示听者。特别是中文歌曲,咬字归韵第一字,需要规范;其次需要把字咬实,不虚不白。——虚是气息不够;白——是头腔不够。只要注意,不难解决。

2、时值不足。这个最为常见,时值尚未结束,声音已经烟消云散,只剩音乐在独自“缠绵”。这个只要看看谱子,就会明白的。时值很重要,除了表达感情的需要,正确的时值会使自己找到换气的气口,避免抢拍或者拖拍。

3、整体声音位置把握不好。某些局部或者大部分唱段的声音位置正确,在某些段落位置失衡。主要表现在:低音区气息支持力度不够,位置失去,成了大白声;高音区由于气息支持不充分,共鸣腔运作不当,使得声音嘶哑、喊叫和挤压。因此,分句和气口要提前规划,充分的呼吸是高位置的必备条件。有了充沛的气息,才谈得上横膈膜的支持。

4、漠视表情记号和呼吸气口的安排。强音、顿音、渐强渐弱、附点音、三连音、前、后16分音符以及气口安排没有得到重视,即便你声音很好也不能完美表达整个歌曲所要揭示的内涵、情绪和意境。
一般,提前在谱子上做好记号,默默记在心头,就可以完美唱出心声。